7月14日,王益区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资料。记者 王帅摄
“今天我在送外卖途中,收集了两条群众反馈的意见。我拍了照,请社区协调处理。”7月14日,在铜川市王益区七一路街道云梦堤社区,来到驿站休息的外卖小哥兼社区网格员吴毅辉掏出手机,向社区党委书记卢康飞汇报。
去年,云梦堤社区聘任36名骑手为流动网格员,号召他们在送餐途中采集信息、排查隐患、安抚情绪、调解邻里纠纷等,实现服务与治理的双向奔赴。
据介绍,王益区围绕破解中小城市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老龄化严重等基层治理难题,在精治理、优服务、强保障上聚力用劲,推动资源向一线聚集、服务向末梢延伸、保障向关键处赋能,实现治理体系不断健全、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日益凸显。
突出精细高效,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
梁金玲是王益区王家河街道柿树沟社区的一名网格员,每天穿梭在网格里。“要想工作开展好,就得和居民走得近,熟悉小区环境、人员情况。”梁金玲说。
王益区将治理区域划分为286个网格,全面整合网格内综治、民政、应急等13个部门的职能,建立“多网合一、一员多责”立体治理体系,为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和多名兼职网格员,借助手机APP进行社情民意“随时访、及时记、实时报”,打造指尖上的“网格服务站”。
“小梁,我们平房这片没有天然气,做饭烧水很不方便。”在一次走访中,柿树沟社区居民郭有明对梁金玲说。
梁金玲将情况上报给社区,社区通过网格党组织、驻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联动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为居民解决了天然气入户难题。
截至目前,王益区设立网格党支部104个、楼栋党小组242个、党员中心户368个,吸纳82名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和片区民警等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推动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网格中协调解决各类事件1.3万余件,事件处置率达99.5%。
紧盯群众需求,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
走进青年路街道五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办事设备一应俱全。
去年以来,五一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党群服务站阵地优势,推出6大类41项惠民便民服务,整合驻区单位、“双报到”党员及志愿者资源,组建“360服务联盟”,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联盟接单—居民评单”闭环机制,面向“一老一小”、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等开展特色党群服务活动,覆盖辖区及周边居民1.58万人。
“现在,服务标准更高,党群关系也更融洽,居民对社区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五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庆云说。
王益区着力打造“1+N”党群服务矩阵,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12个,盘活改建“幸福小厨房”等服务场所15个,完善功能布局,建成一室多用、阵地共享“红色驿站”29个,为居民和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手机充电、医疗救助等服务。
为破解“三无”小区无人管、自管小区管不了、物业公司管不好的治理难题,王益区创新“五个一”机制推进社区自建“红色物业”,出台《王益区红色物业工作标准十五条(试行)》,搭建“联合议事厅”“每月圆桌会”等议事平台,积极开展物业服务、代办帮办、养老托幼等服务,全区小区物业服务管理覆盖率达100%。
聚焦常治长效,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
“去年,我参加了为期2个月的跟班学习锻炼,跟着师父走街串巷、入户攀谈,为下一步干好社区工作打开了思路。”红旗街街道川口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乔潇雨说。
王益区深化“雁阵培育”,建立师徒结对、跟班学习等一对一帮带模式,以“外引+内孵”方式招引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52名,选聘村(社区)两委干部62名,培育党组织书记“头雁”7名、“强雁”16名、“雏雁”46名,构建起“后备力量—两委成员—党组织书记”的成长链。
召开推进会、制定攻坚清单、出台制度文件、建强基层骨干队伍……王益区持续巩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
王益区持续为基层减负减压,精简议事协调机构、整合工作群,一体推进“三清单一准入”制度建设。“门口悬挂的牌子少了,督导检查次数也少了,我们能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柿树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贺占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