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特产”插上“云翅膀”
通讯员 辛恒卫 成思远
“我们的木耳一斤35元,零添加、无污染,营养价值高。”7月9日,在镇安县茅坪回族镇五福村的木耳基地,抖音博主骆维星对着镜头向粉丝介绍镇安黑木耳。
“旺季时,一天能卖200多单的木耳、香菇、魔芋干等农产品,收入在1000元到8000元之间。”谈及电商创业,骆维星打开了话匣子。
骆维星是五福村人。2013年,22岁的骆维星在哥哥的劝说下去广州创业。起初,他在当地一家淘宝店当学徒。工作期间,他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电商经营技巧。2015年底,他开设的个人淘宝店铺实现450万元的收入,这让他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7年8月,从广州回到镇安老家的骆维星,无意间走进五福村小学,发现孩子们用的桌椅和黑板都很陈旧。
“老家和广州的差距太大了。”骆维星说。他当即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更换了40套课桌、黑板,还购置了钢琴和其他学习用品。
也正是这一次回乡,让骆维星萌生了把电商做到家乡来,把土特产卖到山外去,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想法。
2018年9月,骆维星返乡与伙伴雷地华合作,在镇安县创业园成立了陕西神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开设了两家京东店铺——中国特产·镇安农特产馆和陕西神农园食品专营店,将镇安的黑木耳、板栗、核桃、魔芋干等农产品通过线上销往全国。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五福村地处偏远山区,物流成本较高、运输时间长,而且农产品容易受气候影响产生霉变,一开始让他损失不少。
“那时是我最迷茫的时候,甚至对自己回乡创业产生了怀疑。”骆维星坦言。
2021年,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兴起,骆维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他注册了抖音账号“秦岭人烟”,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宣传家乡的农耕文化和农特产品。为了拍摄真实的农村生活,他带着团队在田间地头,记录农民采摘板栗、木耳、金银花的场景,并走进北阳山牛肉深加工园区,现场直播带货。
“刚开始直播时,直播间没人,一场直播两三个小时也卖不出一件产品。”骆维星说,他没有放弃,冬天冒着大雪在户外直播,夏天顶着烈日在田野拍视频。一次,为了帮助农民销售野生金银花,他带着摄影师到山顶上一家一户收购金银花。
近两年,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他帮助农户销售4万余公斤板栗、6000余公斤黑木耳、2000余公斤金银花、2000余公斤野生蜂蜜、5000余公斤镇安西川生态米和油,带动了数百户农民增收致富。
把梦想“种”进稻田里
通讯员 高乐 范晓霞
7月10日,甘泉县道镇五里桥村村民高大梅蹲在田埂上,一边熟练地清理着稻田里的杂草一边说:“自从越越在村里种上了水稻,我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工钱还能随时结算,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她念叨的“越越”,正是“新农人”——上官重越。
1984年出生的上官重越,老家在道镇黄蒿坪村。小时候,他跟着父亲搬到城里生活。但每到暑假,他都盼着回奶奶家——能在河里畅快玩水,享受那份在城里体会不到的快乐。
2021年底,上官重越听说道镇要在五里桥村恢复水稻产业,立即详细了解了五里桥村发展水稻种植的计划与优惠政策。2022年初,在道镇党委、政府帮助下,他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120亩稻田,当起“新农人”,开启了自己的“稻田梦”。
万事开头难。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水稻,上官重越一有空就上网学技术,天天泡在稻田里。
种植的第一年,上官重越因为经验不足,勉强收回成本。为感谢乡亲们的支持,他挨家挨户把新碾的米送到村民手中:“今年收成不好,这点心意请收下。”
之后,他又承包了200亩地。这次,他尝试自己育苗。县农业农村局送来“及时雨”,给他赠送了足量的富硒肥。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上官重越的稻田事业逐渐走上正轨,且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水稻种植。2023年以来,道镇党委、政府在五里桥村打造建设五里桥田园综合体,在稻田周边建设田园茶餐厅、观景台、农家小院,配套摸鱼摸虾试验田、星空房、稻田舞台等基础设施。上官重越积极组织开展研学、烧烤、露营、丰收节等活动,在稻田养鱼养蟹,打造新业态。他还与陕西省水产学会合作,建设县级稻渔综合种养专家工作站,持续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
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上官重越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销量节节攀升,2024年,螃蟹销售额超20万元。
乡村游兴起后,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上官重越租下稻田旁的3间空窑洞,投资建起了农家乐。这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就餐问题,也让附近村民采摘的苦菜、蒲公英等野菜和家里的土鸡、土鸡蛋等有了稳定的销路。
“现在家里的鸡和鸡蛋,不用往城里背,在家门口就能卖上好价钱。”村民黄海燕高兴地说。
来自榆林的唐先生带着家人来五里桥村游玩后赞不绝口:“带孩子看看水稻,在农家乐尝尝地道的农家菜,这趟来得太值了。”
“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一心就想着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带着大伙儿一起过上好日子。”站在稻田边,上官重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