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哈中文化的使者,无论未来走向何方,都将持续传播文化、促进交流,让跨越山海的友谊桥梁更加坚固。”6月23日,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首届硕士毕业生代表迪丽娜兹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分校办公室负责人孙傲泛着泪花说:“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毕业了一样。”
合作的根基,是民心相连。
迪丽娜兹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在中亚地区首所分校培养的首届8名硕士毕业生之一。
这背后,是陕西高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开展合作的不懈努力与探索成果——
2023年5月,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在阿拉木图成立;
2024年7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分校;
2025年3月,西北大学—吉尔吉斯拉扎科夫国立技术大学比什凯克分校揭牌;
……
从零开始的探索——
作为陕西乃至中国在中亚设立高等教育分校的“先行者”,西北工业大学筹建哈萨克斯坦分校面临一系列挑战:
分校如何办?设置哪些专业?如何融合教育理念?
由于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分校创建团队的核心成员平均每两周就要前往哈萨克斯坦一次了解情况:当地高校实验资源有限,但学生普遍勤奋;当地中国企业发展前景好,是学生理想的毕业去向。
“这让我们有了办好分校的信心。”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副校长李自伟表示。
但是,还有一个难题要解决:中国学术型硕士通常为三年学制,而哈萨克斯坦普遍为两年学制,教学习惯差异大。当地就业市场吸纳力强,许多学生对三年学制心存顾虑。
分校的核心吸引力究竟是什么?学生为什么愿意放弃直接就业、在本土高校深造或到其他国家留学而选择分校?团队成员不断思考。
是世界排名靠前?——在当地平稳的就业环境下,这不够打动学生。
是教学理念领先?——与众多国际顶尖高校相比,优势似乎也不明显。
当团队成员漫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街头,民众对中国人热情友善的问候、随处可见的中国企业标识等让大家豁然开朗。
“中国与中亚地区深化合作的坚定决心,中国—中亚峰会的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共识的扎实落实,赴哈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不断增多,哈方开放和积极的姿态,西北工业大学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这些都增强了我们分校的核心竞争力。”李自伟说。
师资走出去,学生带进来——
为了使教学更符合当地习惯和用人需求,设在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内的西北工业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与哈方伙伴一道,重构了课程体系,确立了“中文+科技+文化”的两年制培养模式,从硕士招生起步。
“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哈方高校始终全力以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凝聚力。”分校校长孔杰说。
安娜尔也是首届8名硕士毕业生之一,主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西工大赴哈萨克斯坦的专业课教师帮助下,她在本土完成首年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到西工大本部开展科研并完成论文答辩。
安娜尔的导师刘哲说:“拿材料科学来说,国内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进行专业细分,而她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仍是物理方向的大类培养,所学课程面比较广、材料学专业课比较少。”
同样的专业,两国的教学体系也是千差万别。如何让教学更顺畅务实?
“我们在进行分校材料科学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知识点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哲介绍。
经过两年的探索,西工大哈萨克斯坦分校初步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目前有在校生64人,成为中国高校中亚分校的样板。
这8名硕士在顺利通过硕士专业考核的同时,还达到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以上水平。“一年前我只会说‘你好’,现在已经可以用中文交流了。”电子信息学院毕业生科尔肯说。
计算机学院毕业生穆拉特说:“在分校学习的时光里,我从用筷子手抖到包出像样的饺子,从不会买高铁票到坐着高铁周游中国,有了不少变化。我还对西安的传统美食和特色小吃门儿清。”
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
陕西众多高校不断加快探索。西北大学—吉尔吉斯拉扎科夫国立技术大学比什凯克分校目前招收了7名本科学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塔什干分校今年预计招收40名至50名学生;西安石油大学与中塔天然气管道公司、中吉天然气管道公司等企业合作,为中亚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塔吉克斯坦籍学生李定表示:“我将把所学带回祖国,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落地,当好塔中友好交流的使者。”
截至目前,陕西高等院校已发起并成立有代表性的行业联盟10余个,吸引40多个中亚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加入,有效促进了中外教学科研交流。
“今年7月,分校人工智能专业‘2+2’双学位项目启动招生,首批本科学生将开启‘中哈双国成长’历程。”孔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