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如何“双向奔赴”

——访《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执行主编、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刚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6-26 08:22 作者:张梅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近日,由省社科院、省科技厅、省科协和西咸新区管委会主编的《陕西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报告》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时代命题,设计了总报告、科技供给篇、产业创新篇、科技改革篇和案例篇5部分内容。6月23日,记者就报告相关内容对《报告》执行主编、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刚进行了专访。

记者:陕西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哪些挑战?

吴刚: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厚植发展新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陕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向深度和广度推进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这些挑战突出表现为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有限、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生态有待持续优化等。

例如,陕西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缺乏,在智能驾驶核心技术、钛及钛合金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存在“卡脖子”问题;陕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专精特新”等高价值企业数量不多,中小企业多限于一般性产品创新,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有限;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等创新要素协同联动不足,资源聚合度低,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实力较弱;创新应用场景短缺,大中小企业融通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雨林”生态不够完善等。

记者:立足实际,陕西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吴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可通过4条路径来实现——

打造“国之重器”,夯实融合基础。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空天动力、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气候变化、数据安全等领域,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短板、布局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推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打造更多“国之重器”,筑牢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根基,夯实融合的基础:一是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能源化工、工业母机、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聚焦制约产业升级、影响产业韧性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难题,组织实施行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加强优势产业能级和位势提升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二是聚焦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打造新的增长引擎,加强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三是加强前瞻谋划和政策引导,统筹推进颠覆性技术突破、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未来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加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筑牢融合关键。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互动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支点,筑牢融合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创新各环节的主体作用,打造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建立完善以“链主”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创新机制,引导“链主”企业集成创新要素,形成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生态,加强金融支撑;培育发展生态主导型企业,实施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支持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掌控产业链关键,提升产业生态主导能力。

促进成果转化,畅通融合渠道。我们要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推动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融合互动,建设全链条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畅通融合的渠道。

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升融合的效能。我们要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要素和产业精准衔接、融通发展,提升融合的效能。

记者: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孕育创新的沃土,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陕西如何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提升融合效能?

吴刚:通过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要素,搭建协同互动平台,以促进知识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这样的创新生态可有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形成持续发展的创新动能。

我们要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完善区域联动机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优化政策供给环境,持续优化改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破除制度藩篱,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聚焦产业链不同阶段需求优化政策,积极构建体系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形成人才引育链式效应;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化转型,应用先进技术促进数据共享,建设智能化治理体系;强化融合的关键数据评价监测,探索构建涵盖原创策源科技供给、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发展、自主可控生态营建的评价监测体系。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