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促进消费分属不同领域——一个是空间形态的“物理改造”,一个是经济活动。但当我们细察各地实践,二者实则如同齿轮般精密咬合,正以创新方式重构城市经济生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时代遗留的老旧厂区往往占据黄金地段,却因功能滞后而沦为“沉睡资产”,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通过“功能再造”的巧思,这些“沉睡资产”焕发新生。西安叁伍壹壹TFEP文创园的转型就颇能给人以启示:原本闲置的老纺织厂厂房经改造后,形成“花鸟市集+文创空间+特色餐饮”的立体消费场域,辐射周边40余万居民,成为方便周边群众、促进消费升级的社区商业中心。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激活了城市存量资产,还为消费增长开拓了新的空间,印证了更新改造带来的乘数效应。
当代消费已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共鸣。在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早晨菜篮子、夜晚酒咖屋”的奇妙共生成为现实:一楼保留着新鲜蔬果、牛羊肉铺的市井烟火,二、三、四楼则变身艺术画廊、手作工坊、天台酒吧,形成“楼下烟火气,楼上艺术范”的独特体验。这种“微更新”,通过巧妙植入新业态,让原本单一的菜市场蜕变为复合型消费空间。当年轻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购物中心,这种融合市井生活与时尚艺术的场景,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体验感”“参与感”的追求。
城市更新为消费增长赋予了文化灵魂。在西安“皇城里·民乐园”步行街,仿唐建筑、非遗技艺与特色美食构成沉浸式消费场景。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油泼面、肉夹馍等地道小吃,还能欣赏秦腔、皮影戏等民俗表演,使消费过程升华为文化体验,在光影变幻中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脉络。这种“文化+消费”的模式,使购物不再是简单的交易行为,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更新项目深度绑定城市文脉,可促进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形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发布,提出“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
让城市更新为消费升级“添柴加薪”,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等协同发力。在具体实践中,应少一些大拆大建的冲动,多一些精雕细琢的匠心;少一些千城一面的“抄作业”,多一些因地制宜的智慧……唯有如此,方能让更多的更新空间成为消费的增长点,最终实现“城市即景区,更新即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