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陕西将低空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断优化低空空域管理。
如今,低空经济正融入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勉县成立了无人机产业园及智慧城市无人机大数据工作站;榆林市到西安市的大型无人机城际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航;眉县举办了陕西县域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研讨会;商洛市首个现代化机场——丹凤通用机场建成;壶口瀑布、袁家村等景点开通了低空旅游服务……这些生动实践,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百姓生活增添了新体验。
为向读者呈现充满活力的低空经济新画卷,今日,陕西日报推出“低空经济 县域‘展翅’”整版报道,展示陕西各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创新举措、发展成果和未来规划。
眉县
吸引更多低空经济企业落户
4月15日早晨,一架无人机从眉县汤峪镇郝口坡村猕猴桃园腾空而起,精准喷药施肥。与此同时,太白山旅游景区的观光直升机载着游客俯瞰秦岭山脉的壮美风光。
上述场景,是眉县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去年底,陕西县域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研讨会在眉县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陕西县域低空经济的新技术、新趋势、场景应用和未来发展路径。
会上,眉县与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眉县的工业基础、空域条件和应用场景,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天然试验场。”陕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吕建军在研讨会上表示,眉县有望成为陕西低空经济的县域示范点。
“低空经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真正服务民生、带动产业。”眉县县委书记王继萍说,眉县是陕西猕猴桃的主产区,早年喷药施肥都是靠人工,效率低、成本高,而农业机械化是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无人机成为眉县农业生产喷药施肥的“新生力量”。
“一台无人机能顶20个劳动力,还能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眉县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贺浩浩介绍,目前,全县有8台大型植保无人机、4支无人机植保服务队。
除了农业生产,低空经济发展新场景还出现在眉县的文化旅游领域。
依托太白山,眉县引进低空观光项目,推出直升机游览体验。“从空中俯瞰太白山,太震撼了!”来自西安的游客方渺兴奋地说。
“我们不仅要做观光飞行项目,还要探索低空飞行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方面的应用。”太白山旅游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新林说。
王继萍表示,未来,眉县将充分利用天幕低空经济协同发展中心优势,吸引更多低空经济企业落户。(通讯员 梁雪)
礼泉
乘氦气球俯瞰民俗风情
礼泉县袁家村的氦气球观光项目(4月16日摄)。通讯员 曾梦颍摄
“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但在礼泉县袁家村乘坐氦气球的体验真是太独特了。从高空俯瞰那些古老的建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来自上海的周女士兴奋地说。
4月15日,在袁家村,直径23米的巨型氦气球“关中之星”正载着游客升向150米的高空。该项目由陕西低空旅游有限公司与湖北航特航空飞行器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自2024年10月运营以来,已成为陕西低空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该项目运行半年来,已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日均接待量达300人次。
民俗和小吃各地都有,袁家村为何能在一众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村年综合收入超10亿元?袁家村村委会副主任王琪表示,要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
近年来,袁家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从传统的美食体验、民俗文化展示,到如今的氦气球观光等现代娱乐项目,形成了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打造出“地面民俗+空中瞰景”的旅游路线。
目前,袁家村又推出了“空中走廊”计划,将围绕氦气球项目开发更多衍生业态,如氦气球节、低空研学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袁家村的低空经济模式为礼泉县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
今年3月,礼泉县低空经济发展迎来重大突破——总面积116.9平方公里、飞行高度300米以下的无人机试飞空域正式获批。未来,该县将通过构建研发、测试、应用全产业链生态,打造关中区域无人机产业高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当“关中之星”氦气球吊舱徐徐攀升,划破晨雾,承载的不仅是游客的惊叹与期待,还见证着一个传统村落借力新兴产业“越飞越高”的生动实践。(通讯员 全金兴 曾梦颍)
宜川
低空游为游客带来别样风光
奔腾不息的黄河、蜿蜒曲折的峡谷、怪石嶙峋的崖壁……4月14日,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坐在直升机上的河南游客白泽,拿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唯恐错过壶口瀑布的美景。
“从空中俯瞰,才能真正感受到‘天下黄河一壶收’的独特魅力。”白泽对这一次的空中观瀑赞不绝口。
为了让游客从空中感受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2019年6月,陕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龙翼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陕西秦汉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携手打造了陕西黄河壶口瀑布低空游览项目。5年多来,这一创新性的旅游项目,不仅为壶口瀑布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成为延安市“低空+文旅”的标志性场景。
“直升机低空游壶口航线能够让游客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直观地体验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陕西黄河壶口瀑布低空游览项目飞行员朱华伟介绍,观光航线长16公里,每架次可搭载4名游客,旺季日均接待超400人,淡季日均接待50人左右。
“太震撼了!从未想过能从空中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那一刻,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尽收眼底。”刚刚结束体验的山东威海游客朱烨激动地说。
据悉,陕西黄河壶口瀑布低空游览项目推出以来,还激活了景区周边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发展。
深挖空中资源,竞速低空经济。宜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海亮表示:“我们将充分挖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持续推进秋林抗战纪念地、蟒头山等低空游览项目的落地实施,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为宜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通讯员 李文振)
榆阳
新鲜羊肉“搭乘”无人机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载着榆林特色农产品,快速、安全地抵达目的地!”4月15日,在榆林市榆阳区马合通航产业园,榆阳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向林兴奋地说。
马合通航产业园位于榆阳产业园区内,是民航局批准的首批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2021年,榆阳区规划建设马合通航产业园,按照低空物流、智能制造、低空运动、航空科普“四位一体”布局,重点发展末端物流、装配制造、低空文旅、飞行培训、通航服务、科普旅游等产业。
2月16日,一架满载新鲜羊肉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FP-98从榆阳区马合通用机场腾空而起,经过2小时47分的平稳飞行后,精准降落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
此次首航成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还是榆阳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落地的重要成果。航行所使用的FP-98无人机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货运无人机,最大载重达1.5吨,单次航程可达1200公里,并搭载智能感知与自主避障系统,具备夜间航行能力。
首航成功还为后期开通马合至兰州、马合至银川等支线物流航线积累经验,为打造全国首个“干线—支线—末端”无人机物流运输体系和西北最大的无人机集散枢纽中心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榆阳区已累计完成低空飞行超过690小时,涉及无人机飞行次数1100余架次,涵盖了科学实验、末端物流、航空培训、河道湖泊及森林巡检、农业植保等领域。
“未来5年,马合通航产业园将规划建设集产、学、研、游、娱为一体的配套设施,争创全省低空经济先行示范区。”榆阳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秦刚说。(通讯员 赵星瑞)
勉县
“科技之翼”飞越秦巴山水
4月15日,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从勉县勉阳街道腾空而起,将拍摄的疑似违章建筑画面实时传输至勉县智慧城市无人机大数据工作站。
“AI系统通过全景图对比,已精准识别楼顶违建、非法施工等百余处问题点位。”工作站工作人员王甜妮介绍,作为全国首家县域级智慧城市无人机大数据工作站,他们已在试点区域布控5个全景监控点。
当科技翅膀“扇动”产业革新,传统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4月8日,在勉县温泉镇10千伏农泉线巡检现场,搭载红外探测器的无人机自动识别线路,择优选择拍摄角度,将画面自动上传系统。“过去人工巡检需要四五天,现在3小时就能完成全段扫描。”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勉县供电分公司工作人员罗菁昭介绍。
4月2日,在勉县长沟河镇火神庙村,一架植保无人机将一袋袋菌种运往半山腰的天麻菌床培植区。中药材种植大户刘忠义仰头盯着这架“铁家伙”,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过去种植天麻,材料得肩挑背扛,一个来回就耗费4小时,现在仅需三四分钟就能完成。”
无人机也为文旅插上“低空之翼”,让勉县的山川大地焕发别样魅力。“乘坐无人机俯瞰定军山,太壮美了!”3月31日,在勉县天荡山停机点体验低空游览的甘肃游客徐女士赞叹。2025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春季文旅消费季期间,勉县推出的乘直升机游览项目日接待游客超500人次。
勉县大数据服务中心副主任胡晓菲介绍,近年来,勉县以汉中市建设“西汉蓉”航空产业带重要节点城市为契机,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业态,于2024年建成无人机产业园,涵盖无人机飞行执照培训、航拍测绘、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多元服务体系和应用场景,累计培训专业飞手70余人,为10余个行业提供定制化飞行服务800余次。(通讯员 陈林)
丹凤
通用航空枢纽“链”未来
4月17日,晨光熹微,商山脚下的丹凤通用机场,一阵引擎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一架直升机缓缓升空,开始执行新一天的森林防火巡查任务。机场另一侧,几名学员正在教练的指导下,开展飞行驾照培训。
作为商洛唯一的通用航空枢纽,该机场2017年投用以来,已累计保障飞行超4.6万架次,2024年飞行时长同比增长51.2%。这里不仅吸引了陕西信义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中飞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航空企业驻场开展飞行驾照培训、低空旅游、短途运输等业务,还连续承办了3届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等大型赛事。
距机场不到3公里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内,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装配200台客户定制的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目前,除航电系统外,公司其他无人机零部件都实现自主生产,年可生产小型无人机5万架、中型无人机5000架、大型无人机2500架。”公司董事长徐祥勇介绍。
这家本土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获得60余项国家专利,其超大翼展固定翼无人机在遥感监测、桥梁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2023年参与制定国家无人机识别码标准。
近年来,丹凤县不断完善低空经济产业体系,持续拓展应用场景,形成了“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工业无人机产业链。
据了解,2024年,丹凤县低空旅游营收突破2300万元,带动沿线餐饮、住宿增长35%。
“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闭环’。”丹凤县委书记郭安贵表示,“低空经济不仅是新增长极,还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中方案’。”未来,丹凤县将搭建低空全域感知网,把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为集研发、制造、应用于一体的无人机产业园。(通讯员 王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