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调研,碰见老乡,话一出口就是“年收入多少”,老乡往往局促一笑;便民中心窗口,办事员张嘴来个“请出示证件”,老乡往往先是一蒙。此等场景眼熟不?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但不少人不会与群众“搭话”“谝闲传”,把好政策讲成了“官话”,好好的暖心话也说得让人不自在。
“搭话”是个技术活。曾听某位村支书讲:“跟老百姓说话得像浇园子,得顺着垄沟慢慢洇。”干部下到乡里,不急着问收成,先去地头蹲一蹲,看老乡咋施肥,再随口问问“这苞谷叶子咋有点泛黄”,立马就能跟老乡唠到一块儿去。一来二去,不光摸清了种植的难处,还自然而然跟老乡拉近了距离。这样子与群众“谝闲传”就好得多。要不然,这边说着“优化产业结构”,老乡心里想着“今年种啥划算”;这边问着“人均收入”,老乡心里算着“一亩地能落几个钱”,这简直是鸡同鸭讲嘛!
“谝闲传”可不是耍嘴皮子。早年间,毛泽东同志用“懒婆娘的裹脚”形容八股文,用“叫花子不与龙王比宝”谈与敌人的装备差距,老百姓一听就明白。现如今,跟老乡讲养老政策,不如谝谝“每月多领的钱够买几斤肉”;讲补贴政策,不如直说“咱算算看给你养猪能补多少钱”;讲“请出示您的证件”,不如换成“大爷,身份证带着没”,话说得实在,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词儿,老乡们一听就懂,事儿自然就好办。
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这不光要看会议室里的记录本,更要看地头上的“话茬子”。当干部能顺嘴说出“今年这茬麦子长得真不赖”,老乡接上一句“多亏了上头给修的水渠”,这样的“谝闲传”,才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也最能“谝”出党群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