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参改单位达201家,累计转移转化成果3.6万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00余家——

陕西“三项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05 08:11 作者:张梅

科研人员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化合物光子芯片化学区作业(资料照片)。

西北工业大学罗剑团队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孵化出国内首家量产薄膜铂电阻的企业;西安石油大学教授严正国团队研发的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多个油井实现应用……

2月26日,省科技厅发布“三项改革”首批1000项优质科技成果,涉及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这些“金种子”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成为陕西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

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陕西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及时应用到产业中。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居全国第四。

为科研人员“撑腰”

“‘三项改革’打破了成果转化中的制度藩篱,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西北大学教授马劲风表示。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鼓励下,西北大学以普通许可方式,许可陕西瀚坤世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相关技术5项发明专利。依据“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政策,关于转化收益奖励,西北大学允许公司直接支付给马劲风团队,且双方可自行约定支付方式。马劲风团队以此和公司继续合作孵化,进行成果的实景应用探索。

如今,在陕西,很多像马劲风这样的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大胆走向市场。

陕西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长期以来,“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是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普遍难题,不少成果因“细绳子”束缚而“未激活”。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陕西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积极性,以政策“组合拳”,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清障”“护航”。

2024年2月1日,修订后的《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实施,将“三项改革”相关举措纳入其中,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在此基础上,陕西进一步将“三项改革”范围扩大至医疗卫生机构和在陕国防科研单位。

在“三项改革”政策带动下,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得到极大激发——

西安、咸阳、铜川开展“先投后股”试点,助力已经走出“实验室”、还未走上“生产线”的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形成财政资金循环运行的长效机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600余项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西安石油大学探索通过“事前约定收益”的方式转化成果。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术托管平台,将早期的科技成果委托给技术托管平台转化应用,享受平台提供的转化孵化服务。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等中央在陕单位分别采取赋权改革、知识产权资本化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5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参与“三项改革”试点,梳理拟转化科技成果清单300多项,向科创服务机构集中推送……

为成果转化“搭台”

“‘三项改革’及其配套政策为我们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让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朱凌建表示。

2024年3月,朱凌建带着科技成果落地咸阳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成立陕西铉光未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几个月,公司已经和多家单位签订合同,全年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

聚焦“不敢转”“不会转”,力促“转成功”“转得好”。建立“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设立“三项改革”重点专项、探索“以演代评”……陕西多措并举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通道,持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据统计,2024年,陕西分类举办高校院所专场路演、重点产业链系列路演等活动637场次,路演项目7530个,融资超过62亿元;通过“以演代评”方式对落地转化的120个项目给予5533.8万元后补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加力,转化质效提升,科教资源潜力加快释放。

不仅是高校,省属科研院所也搭上了“三项改革”的快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借助“三项改革”搭建平台促成科企对接,着眼市场需求精准研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从“0”到“1”再到“N”的转化。

“近年来,我们先后选育出30多个油菜、大豆新品种,将20多个油菜新品种推向全国市场,实现了‘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其中,‘秦优1618’油菜新品种目前已在全国推广800多万亩!”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说。

2024年12月30日,陕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平台上线,为科研人员与中小微企业搭建起便利化、一站式的“先使用后付费”成果对接平台,有效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紧密融合。

省科技厅还将不断完善“政策宣贯—成果筛选—专业评估—集中路演—对接转化”全链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新建20家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开放应用场景,加快成果落地应用。

为产业集群“聚力”

3月3日,在陕西铜川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员全力制备新一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

这家专注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外延片和光通信厚氧化层外延硅片设计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4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在氮化镓功率器件研发方面取得关键进展,还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

公司负责人刘烨感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各项政策给了我们强大动力。借助各类重点研发计划,我们积极投身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收获了多项自主研发成果。”

陕西宇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正是“三项改革”为产业集群聚力的生动体现。

2024年,陕西启动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培育建设成为重点工作。经过深入调研与统筹部署,陕西启动建设21个产业创新聚集区,覆盖光子、新材料、氢能等多个领域。这些聚集区以科技资源聚集引领产业创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推动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高质量建设,陕西强化省市区联动,完善体制机制。政策支持方面,制定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政策指引等文件,明确思路、细化举措、强化领导,为各地创新执行提供有力指导。同时,实施“四链”融合项目,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聚集区产业向“高”向“新”发展。

一年多来,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成果显著:新增科技型企业935家,新建科研平台112个,新增创新服务机构75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00亿元,落地科创类重点项目205个,总投资809亿元。今年,陕西还将围绕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谋划布局新一批秦创原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不断提升聚集区影响力和磁吸效应。

在“三项改革”支撑下,陕西加速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大量科技成果顺利转化,集聚起更为丰富且充沛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现代煤化工、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光子产业聚集企业320余家,产值突破300亿元……

访谈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访谈嘉宾

陕西省科技厅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 杨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吕芬

记者:请您介绍“三项改革”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凯:“三项改革”及其相关政策构建了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推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显著激发了全省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过程中发挥了牵引、示范和带头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省参改单位达201家,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转移转化3.6万项,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067家,630名科研人员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2024年,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72.20%,较上年提升0.4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86.63%,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四。

记者: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卡点、堵点?

吕芬: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提质拓面增效,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依旧存在待解决的卡点、堵点。例如,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高校院所有价值的、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数量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要;中试平台制度保障和配套服务亟待完善,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因为中试环节的欠缺被卡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请您介绍省科技厅将如何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杨凯:我们将紧紧围绕“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目标,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牵引,以落细落实新版20条政策为重点,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一是持续落细落实政策。我们将定期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调研,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卡点、堵点问题,持续对“三项改革”经济贡献度和发展质效进行跟踪分析,突出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修订完善相关工作指引。

二是持续深化改革探索。我们发布了“三项改革”任务清单,支持改革单位通过“揭榜”方式承担改革任务,探索更多创新性、突破性改革做法。

三是持续开展品牌路演。我省将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路演协同推进机制,做好路演项目服务对接、落地转化和跟踪回访,通过“以演代评”“先投后股”等方式持续支持。

四是持续加速成果应用。面向省级重点产业链责任部门、链主企业等,省科技厅将征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需求建议,靶向部署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对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开展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同时,动态更新“四链”耦合图谱,用好“双向”快速响应机制。

记者:请结合陕西实际,谈谈您对陕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科教资源优势的建议。

吕芬:结合陕西科教资源禀赋,对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新要求,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分类实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助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二是健全高效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大基地和大平台,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构建产业、科技、金融、人才协同互促机制,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技术、资本、人才、数据要素市场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研发方向与创新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强化战略人才力量,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短评

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2022年3月以来,陕西在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有效破解了“不想转”“不敢转”“缺钱转”难题,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力,让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作为科教大省,陕西正以“三项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除了科研人员后顾之忧,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激发了科研人员内生动力,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与此同时,陕西还在探索实施“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技术托管”等创新举措,着力解决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难题。

随着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落地,陕西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生态。在高校层面,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培养更多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在科研层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在产业层面,完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三项改革”的深入推进,陕西正加快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和支撑度,陕西将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