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眼里的农业生产变了
记者 霍海澎
“现在种地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1月29日,大年初一,坐在饭桌前,父亲给我讲起了近年来农村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父亲首先说起了二爸的大女儿霍彩焕。彩焕姐家在靖边县东坑镇王伙场村。如今,除了耕种自家土地,彩焕姐还是一个务工队的领队。
靖边县是农业大县,瓜果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靖边马铃薯、胡萝卜、辣椒、荞麦、羊肉5个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个农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靖边县农业种植技术日渐成熟,产业分工更加精细。各种农业社会化组织在胡萝卜、马铃薯等产业链上从事耕作、播种、分拣、储存、销售等工作。彩焕姐就是其中一员。
每年7月到10月,彩焕姐带着队员活跃在东坑镇以及周边的乡镇。除了本地的务工队,到了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不少外省的务工队也活跃在靖边县的田间地头,成为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上的重要一环。
到了农产品销售环节,田间地头的蔬菜经纪人也有不少。
“过去农户都是种自家地,农忙时候,最多叫几个亲友帮忙收种。现在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尤其是农产品销售时有了专门的蔬菜经纪人。”父亲说。
父亲认识的殷建峰就是东坑镇蔬菜经纪人里的佼佼者。殷建峰家住东坑镇伊当湾村,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看到靖边县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他返乡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成为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后来,因为蔬菜销售他干起了蔬菜经纪人,架起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实时传递市场动态和供需信息,为客户选取优质货源,也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
每年7月,到了蔬菜收获季,除了在东坑镇收购蔬菜,殷建峰还奔波于席麻湾镇、宁条梁镇等周边乡镇,对外销售大量的靖边蔬菜。现在,一批像殷建峰这样的年轻人投入蔬菜产业,为菜农提供从种到收的多项服务,为蔬菜产业发展助力,让蔬菜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说起农业生产的种种变化,父亲很是感慨:“时代不同了,现在种地,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农民掌握的技术多了、了解的市场信息多了,生产的农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多彩非遗炫出浓浓“新”年味
记者 柏桦
“哇,真的变脸了,好神奇,我还是第一次现场看‘变脸’呢。”……2月3日下午,渭南高新区万达广场3号门前,精彩的“变脸”表演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
李茎告诉我,今年是他在渭南从事川剧表演工作的第七年。“近几年,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越来越大,对我们从业者来说,这就是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李茎说。
万达广场内,新春非遗主题展贯穿了整个春节假期。
非遗文创展示台上,来自宝鸡的西秦刺绣、凤翔泥塑色彩艳丽,格外吸睛;咸阳的旬邑彩贴剪纸将经典的“剪花娘子”形象生动呈现;西安的“鱼化泥叫叫”唤起了许多人的儿时记忆;渭南的华州竹编、澄城面花、合阳葫芦等手工艺品也独具特色。
非遗主题摄影展的展板上,一张张记录着渭南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精彩瞬间的照片,让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有了共同话题。“你看,这是我们富平柿饼的制作过程。”“这是韩城行鼓,我看过现场演出,美得很。”“那边还有蒲城社火的背芯子,那可是我们小时候年节必备的娱乐项目。”……
另一侧的非遗产品展销花车前,糖画制作和秦艺坊刺绣产品的摊位前围满了消费者。“这几天,生肖蛇的糖画销量特别好,每天都能卖出几百个。”糖画制作者杨文丽一边制作糖画一边说。
“商业综合体已经成为人们假日聚餐、休闲的重要场所,非遗展示传承活动与商业综合体的结合将是大势所趋。”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田建告诉我,此次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和渭南高新万达广场联合策划开展“2025年渭南市正月里·新春文化大庙会暨西有好巳·非遗过大年”活动,就是希望通过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活动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已经开展了27场非遗表演活动,效果非常好,客流量增长了35%,商品销售额增长了20%。今年,我们将策划更多文旅商结合的活动,以地方特色文化赋能经济发展。”渭南高新万达招商营运副总经理齐欣然说。
夜色中,来自渭南市大荔县的表演舞火龙再次在万达广场门前上下翻飞、腾跳挪移,越来越多市民游客闻讯而来,阵阵欢笑声回荡在广场上空。
难以忘怀的子长煎饼
记者 李子言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在外漂泊的游子纷纷回到家乡,在大街小巷,探寻那些承载着儿时记忆与浓浓乡情的美食,感受它们在新年散发的独特魅力。
1月27日,踏入子长市,熟悉的乡音和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扑面而来。顺着记忆中的味道,我来到一家专卖子长煎饼的小店。店内坐满了顾客,大家一边品尝煎饼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店里。
“最近店里生意很红火,伙计从早忙到晚,一刻都停不下来。”老板徐三合告诉我,过年期间,很多人都是冲着这口家乡味来的。
“不吃煎饼就不像过年。我们今天在店里吃,还预订了5盒除夕要吃的,打算明天一早过来取。”市民王对对告诉我,在除夕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煎饼,是家里的传统。
为了品尝更多具有家乡味道的美食,2月1日,我来到子长市安定东路附近的集市。在一家经营多年的凉粉摊前,我看到摊主折莲萍熟练地将凉粉切成小块,放入碗中,加入新鲜的黄瓜丝,再浇上特制的汤料,一碗碗晶莹剔透的凉粉就诞生了。
“过年啦,来吃凉粉的人比往常更多。”折莲萍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笑着说,凉粉是子长人过年餐桌上喜爱的美食之一。过去物资相对匮乏,过年时能吃上一碗爽滑可口的凉粉,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事。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这份对凉粉的喜爱却从未改变。
说话间,折莲萍将一碗调制好的凉粉递给顾客。“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总是想念家乡的凉粉,这种独特的口感和味道是在其他地方吃不到的。”顾客李雪告诉我,每次过年回家,第一顿一定要吃一碗凉粉。
除了子长煎饼和凉粉,还有许多美食也在新年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陕北油糕,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香甜软糯的豆沙馅,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在口中散开,寓意着新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黄米馍馍,用黄米面发酵制成,口感松软,带着淡淡的米香,是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主食之一。
在这个新春佳节,家乡的美食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温暖了人们的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美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但那份浓浓的年味儿和温情,始终不变。
朱鹮是我的“新邻居”
记者 南楠
提起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朱鹮,洋县“朱鹮之乡”的美誉深入人心。然而,如今不用去洋县,在咸阳市区便能一睹朱鹮风采,朱鹮已在我的家乡“安家落户”。
2月3日,正月初六,我乘坐公交车前往咸阳市渭河秦都段细柳营湿地。二十多分钟的车程里,渭河沿途风光旖旎,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令我印象深刻。
抵达细柳营湿地后我发现,这里早已聚集了一群观鸟爱好者。来自西安的杨香林已经观鸟十几年了。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这么多年,她笑着说:“鸟儿悠然游弋、嬉戏玩耍、敏捷捕食,一举一动都格外可爱。近年来关中地区出现了很多没见过的鸟,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观鸟仿佛在进行一场充满乐趣的‘鸟类集邮’。”
沿着渭河边漫步,我终于与朱鹮相遇。它们时而低飞,时而高翔,与现代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2024年10月15日,陕西省林业局和咸阳市在细柳营湿地联合野化放飞了24只朱鹮,其中8只在这里定居。
细柳营湿地是陕西省首个在繁华市区设立的朱鹮定居点,这里有近千亩滩涂湿地和高大乔木,为朱鹮野外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在这里放飞朱鹮,对增加秦岭北麓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作用。
“真没想到,朱鹮竟然‘住’到了我们家门口!”咸阳市民刘聪说,“现在,我每天早上在细柳营湿地晨练时,只需抬头仰望,便能看到朱鹮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慕名而来。朱鹮在觅食嬉戏,科普标牌随处可见,细柳营湿地俨然成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课堂。孩子们对朱鹮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提出各种问题:“朱鹮吃什么?”“为什么它们叫朱鹮?”
除了朱鹮,细柳营湿地还吸引了黑颈鸊鷉、白鹭、野鸭等多种鸟类,展现了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
鸟类的增多,正是咸阳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生动写照。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咸阳近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持续努力。
正如细柳营湿地的一处护鸟标语所言,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湿地美了,鸟儿来了,游人多了,咸阳市民的日子也更幸福了。
陕北小城里的“幸福三重奏”
赵莹莹
黄河岸畔的府州古城墙披上皑皑白雪,老街巷口的灯笼在寒风中摇曳生姿。春节期间,我回到府谷,感受到诸多喜人变化。这座记忆中的小城正用“安居、焕新、颐养”三重奏,谱写着一曲“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老有所养”的幸福协奏曲。
1月27日,我随父母探望许久未见的大伯赵占喜。“以前住在山沟窑洞里,冬天烧炭呛得人直流泪,娃娃上学要走五里山路。”坐在新府山小区80平方米的新家里,大伯摸着热乎乎的暖气片感慨万千。作为府谷县规模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新府山小区已安置易地搬迁困难群众1000余户,配套建设的学校、卫生服务站和超市一应俱全,公交专线直通县城中心,并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我了解到,府谷县还通过新建扶贫产业园区、搭建自主创业平台、开办技能培训班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易地搬迁户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就业梦。
桃园南小区已经建成20多年,基础设施老化、屋面漏水、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一度影响居民生活。1月30日,当我走进桃园南小区,只见曾经破旧的楼房“穿”上了崭新的“外衣”,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坦整洁,小区内还新增了健身设施、停车位和绿化景观。
据了解,为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2023年,府谷县启动了桃园南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改造过程中,政府充分征求居民意见,从改造房屋外立面、修缮道路到增设电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每一个环节都力求满足居民需求。“现在小区漂亮了,住着舒心,过年的氛围都更浓了。”我的初中同学高远开心地说。
春节前夕,在采买年货的途中,我经过营盘路社区,瞥见社区食堂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不断。
看到这里,我不禁推门走了进去。邻居高大爷立马拉着我热情地分享:“我是社区食堂的常客,这里饭菜干净又可口,价格还实惠,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社区食堂让许多老人吃上了热乎饭,大大小小的农村幸福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则为老人提供了休闲娱乐、健康护理等服务。
据统计,府谷县目前已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所,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134所,覆盖全县80%的行政村。
新居新貌显现家乡的温暖与希望
田鹏涛
春节前夕,我驾车返乡过年。车辆驶入定边县城时,后视镜里出现了新乐小区的30余栋高楼。这个占地面积巨大的保障性住房社区,承载着人们的安居梦,也见证了近年来家乡的发展与变迁。
依托国家政策,在当地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大姨一家通过易地搬迁,在新乐小区安了家。过去他们居住的村庄位置比较偏僻,出行不便。如今安置小区水电燃气供暖设施齐备,生活便利。返乡次日,得知大姨一家已经搬进了新房子,我便去她家做客。新房子宽敞明亮,他们刚采购年货回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深入了解后得知,新乐小区是定边县最大的移民社区和保障性住房社区,共1.6万余人,其中移民搬迁2186户,大多来自白于山区。
家乡近年来修建了许多休闲文化广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从大姨家出来,我漫步至九曲生态文化广场。孩童追逐嬉闹,老人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充满烟火气。这里不仅是休闲健身的场所,还是承载乡邻间温情与陪伴的地方。
“游九曲”是家乡人喜爱的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九曲”分为九个曲阵,分别有福、禄、寿、喜、吉、祥、安、康、顺的美好寓意。路过九曲生态文化广场时,我发现今年的“游九曲”活动正在筹备。
除夕当天,九曲生态文化广场组织了烟花表演,我和亲朋好友一同前去观看。焰火在广场上空绽放,映亮了一张张仰起的脸庞,新年的期许也随之升腾。
此次返乡,我深刻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无论是乡镇还是偏远的山村,都铺设了平坦的水泥路,有些地方甚至铺设了柏油路,良好的路况使得深山中的村落能与外界保持便捷的联系。以前行路难,村民一年都难得出几次村。现在,“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得到了生动的验证,政策帮扶带来的变化是如此显著。
变迁从未如此具象——它藏在新居阳台的一盆绿萝里,落在随广场舞飘起的衣袂间,也刻在烟花下那些再也不必为寒冬发愁的笑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