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延安:种得“粮满仓” 守护“饭碗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19 08:18 作者:王婕妤 刘彦

黄龙县三岔镇长石头村村民在收获玉米(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12月11日,黄龙县界头庙镇界头庙村党支部书记吕玉臣带着村民走进粮食贮存厂房,一边用机器烘干玉米粒,一边商量明年开春播种的事宜。

近年来,延安市坚决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把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持续建良田、强良技、施良策,全市粮食生产根基更加坚实。

粮田变良田

12月12日,记者在延长县张家滩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现场看到,一场大雪给平整的农田披上了“棉被”。张家滩镇谭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进说:“今年春天,政府带着我们对村上的农田进行改造,把以前的小田整成大田。土地平整完,农民种地就能实现机械化、标准化作业。”

延长县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截至今年5月初,全县完成了所有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工作,并按时交付农民使用。今年以来,该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29万亩。

在宝塔区甘谷驿镇罗家湾村,当地实施了唐坪川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这片地原来都是坡洼地,地不好耕、水不好浇。”村民罗维阳告诉记者,“政府给我们建设高标准农田,把坡洼地变平地,还配套了现代化排洪灌溉设施,让我们种地更省心省力。今年春天,陕北遭受干旱天气,我们这里使用自动灌溉系统浇水,粮食收成没受影响。夏季,地里的玉米挺拔、红薯苗长势旺盛。”

通过一个个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延安持续让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粮田变良田,有力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生产。今年前10月,全市续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88万亩,为“延安碗”盛更多中国粮打下坚实的根基。

良技提单产

10月14日至23日,延安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国家统计局延安调查队,对全市玉米增密度提单产项目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进行田间实收测产,测算出众多亩产达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高产田。其中,黄龙县三岔镇孟家山村百亩攻关田实测最高亩产达1213公斤,在去年亩产1120公斤基础上增加了93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我们在全市建设了108个百亩攻关田、23个千亩示范方、9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924.3公斤。”延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魏俊说,全市玉米高产田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喜人局面,关键在于选用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全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控和一喷多促等技术。这也为下一步选优品种、熟化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今年,延安围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突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攻关集成农业核心技术,大力建设试验示范高产田。在落实万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基础上,打造1个整建制推进县、2个“吨粮镇”和11个“吨粮村”,辐射带动面积82万亩。项目区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超过76%,良种覆盖率超过95%,绿色高产集成技术普及率超过90%。

良策保粮丰

地多人少怎么办?在黄龙县,农业生产“保姆式”托管服务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让农民实现增收。

吕玉臣介绍,近年来,界头庙村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290余万元,成立了坤塬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收割机、拖拉机、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对全村1.6万余亩玉米进行耕种收割等机械化托管服务,让村上玉米实现连年丰收。

同样的方式也在志丹县杏河镇牛寨村推行。

“过去,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上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牛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志亮介绍,2021年,村上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闲置土地,打造小杂粮种植基地,轮茬种植玉米谷子,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还将村集体50余万元债务逐步还清。

近年来,延安聚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小农户群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232家,托管经营面积超过103万亩,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站长杨永春说,2024年,预计延安市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74万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