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从一粒种到“万千好粮”

——咱们的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6 08:26 作者: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今年秋收时,在刘新志的玉米地里,农机手开着收棒机收玉米(资料照片)。陕西农村报记者 赖雅芬摄

立冬过后,刘新志一刻不得闲。修农机、备化肥、囤种子……尽管忙得像陀螺一样,但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地里看看庄稼长势。

“这才多长时间,麦苗就长得这么高了。看这分蘖情况,亩产低不了,明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拨开一簇麦苗,叶子黑旺、根茎粗壮,刘新志心里美滋滋的。

一粒好种,万千好粮。今年59岁的刘新志是咸阳市乾县城关街道木卜村人,是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庄稼打了几十年交道,地咋“拾掇”,选什么种子,他心里比谁都有谱。窍道归窍道,有一点刘新志深信不疑:没有好种子,哪来好粮食?

选对种子底气足

9月25日,乾县城关街道巨洲村的玉米地里,机声隆隆,几台玉米收棒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便从卸粮口倾泻而下,落在一旁的三轮车上。

就这样连着拉了十来车,这片玉米才收完。刘新志拾起一个玉米棒子,剥开外皮,露出的玉米粒齐齐整整、又大又黄。“今年这玉米长得好,一粒赛一粒,咱这苦总算没有白吃。”刘新志说,“多打粮、打好粮,种子是关键。多亏今年选的种子好!”

刘新志是种地的“老把式”,今年合作社的1300亩地主要种的是“良玉99”,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

“这个品种的玉米好‘伺候’。”刘新志说,“‘良玉99’上市已经十几年了,是个‘铁杆’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抗病性强、好管理,在农户中很受欢迎。”

除了“良玉99”外,刘新志还种了一部分“黄金粮MY73”。“这是玉米品种里的‘新秀’,成穗大、结籽好,抗病一流,高产优质。今年我试种了一部分,产量还不错。”在刘新志看来,只要种子选得好,销路一点儿也不愁。

一粒良种藏着增产的“基因”。种了几十年庄稼,刘新志深知这个道理。尤其是2012年成立合作社、开始粮食规模化种植后,他更加注重种子的选择。这几年,市面上的玉米、小麦新品种,他都要选几样在地里试一下。

“种子选对了,收成就有把握。”看着眼前刚收完的这片地,刘新志底气十足。

用好技术年年丰

玉米收完后,紧跟着就该种小麦了。四五台播种机齐下地,只用了不到3天,1000多亩地就种完了。

在木卜村,刘新志不光是个能人,还是个爱折腾的人。几年前,当地好多农户还在用传统播种机种麦子的时候,他就从外面引进了一台“洋机器”。

那是一台红色的宽幅沟播精量播种机,机身高大,车前带了一排间距统一的小轮子,很是“拉风”。机手调试好机器、装好肥料和种子,播种机“突突突”一走,就实现了开沟起垄、种肥同播。

2021年9月,陕西开始大力推广应用以宽幅沟播为主的“3335”小麦高产技术模式。随后,一辆辆复合式、自走式、无人驾驶式小麦宽幅沟播机陆续开进田间地头。

考虑到合作社种的地越来越多,刘新志又买了几台播种机。秋播时,他的几台机器成了“抢手货”。不光木卜村的村民排队等着种麦,就连附近几个村也有人打电话预约。

“今年,合作社种的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最高亩产1300斤,比我们这儿的平均水平高了200多斤。”用上了好技术、打出了高产粮,刘新志对这些地越发上心了。

今年国庆假期,刘新志一天都没歇。调试机器、面试机手、协调地块……忙起来的时候,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等明年6月麦子收到手,我才能彻底把心放到肚子里。”刘新志说。

走对路子稳增收

往年快种小麦的时候,65岁的乾县梁村镇芝兰村村民杨迎团不是骑着摩托车买种子和化肥,就是村里村外忙着联系播种机,样样都得操心。可是这两年,农活多了,他反而闲了,还给亲戚家照看农场。

在芝兰村,杨迎团有48亩地。各项费用算下来,一亩地每年至少投资500元。

自从2022年加入刘新志的合作社,杨迎团一下子轻松了。“这些地以前自个儿管时,亩产900斤就到头了。交给刘新志的合作社托管后,亩产在1100斤以上。”杨迎团说,“我只要交点托管费,啥都不用管,省心省力。”

产量上去了,费用反而降低了。一加一减,每亩地增收二三百元。这笔账,杨迎团算得清清楚楚。“我们村每10户选出一名代表,跟合作社协商种啥种子、用啥化肥和农药。经过协商后,一亩地费用多少,大家心里明明白白的,都争着让合作社来托管。”11月15日,杨迎团告诉记者。

“农忙时打个电话,合作社就给咱把地种了。收的时候,只用拿着袋子到地头装粮就行。”和杨迎团一样,木卜村杨西和的6亩地也交给了刘新志的合作社托管。不仅如此,他还带机入社,成了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一年收入十余万元。

经过十多年发展,刘新志的合作社目前有农机具94台(套)、社员326名、农机手54名,每年向社会提供生产、耕种、管收机械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这两天,刘新志又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小麦玉米多用收割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及植保无人机。

“等这些机器到了,往地里一开,不光解放双手,还能稳稳增收。”刘新志说,他想把土地托管这条路走下去,以后农民可能个个都可以做“甩手掌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