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陕西新篇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23 08:11 作者:牛乃喜

9月12日,航拍神木高新区锦界工业园区。记者 李旭佳摄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75年来,山川大地,万家灯火,江山如此多娇。北国丰饶的粮仓,江南醉人的青绿;边疆斑斓的集市,乡间如织的游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铺开的壮美画卷,展示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自信自豪,见证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75年来,秦岭披绿,渭水欢歌,三秦大地日新月异。天高云阔的陕北,沃野千里的关中,清江澄澈的陕南,每一寸山河的增色,每一分百姓的收获,共振着我国摆脱贫困、走向繁荣的脉动,凝结着三秦儿女胼手胝足、百折不挠的奋斗。

75年很短,只是历史的一瞬;75年很长,记录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块煤”“一颗果”,到“一列车”“一座原”;从“一支歌”“一座峁”,到“一滴水”“一只鸟”……回望75年峥嵘岁月,陕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深刻反映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了陕西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陕西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实现跨越提升,极大激发着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在三秦大地看中国巨变”特别报道,以“在陕北”“在关中”“在陕南”3个系列,将那些创造了昨天并将继续创造明天的“陕西故事”,在这金秋的繁盛中,讲给你——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5年,“变化越来越大,光景越来越好”是陕北老乡的真实感受。

陕北的变化是新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信仰之光,凝聚奋进力量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陕北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血脉之中,为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一伟大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党员干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

在以延安为代表的陕北,形成了一大批革命旧址,如延安革命旧址、郝家桥革命旧址等。这些革命旧址以及凝结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砥砺前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时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

陕北延安、榆林两市,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曾经,大风起时沙尘飞舞、暴雨过后泥沙横流,是黄土地的真实写照。

精神在,血脉在,力量就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照耀奋斗之路。长期以来,陕北干部群众发扬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接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好风景”,带来“好光景”。他们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治沙、治土、治水,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不断拓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程,黄土高原上,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正式掀起。25年来,延安人民矢志不渝,奋力造林,既让荒山盖上“绿被子”,也让群众挣了“红票子”。榆林坚持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6%。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榆林“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陕北为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绿色成为陕北大地最美的底色,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成为陕北的特色风景。

陕北群众过上好日子,既靠好政策,也靠自身努力。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陕北凝心聚力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建设,让一颗颗苹果浓缩致富甘甜。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2023年苹果种植助力全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如今,苹果已成为延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产量和面积均占陕西的三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在延安2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80万农民从中获益,苹果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

产业转型,发展加速

能源工业的崛起让陕北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能源产业的转型让陕北发展不断加速。20世纪80年代,榆林发现第一个大煤田,黄土地下的“黑金”让这块边地开始了从“农”到“工”的大踏步转型。榆林的发展面貌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工业城市。

进入新时代,陕北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引领,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在陕北,煤化工不再是“傻大黑粗”,而是向高、精、尖的方向转变。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米深煤层大气田——神府深煤层大气田,在实现“油不落地、液不外排、废有所收”绿色生产模式的同时,为实现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如今,陕北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供给地。陕北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陕西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战略部署下,陕北以勇立时代潮头的气魄,担起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建设重任。尤其是榆林,产业规模优势凸显,构建起以氢能产业集群为代表的4个千亿级、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也让陕北地区向更新、更高、更强的发展方向迈进。

新时代的陕北,正在弘扬红色文化中凝聚奋进力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民生福祉,在转型升级中推动能源产业做大做强,以生态美、百姓富、发展快的新画卷,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