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推动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协同增效

——论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07 08:17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强调,围绕推动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协同增效部署改革。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安排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破题,统筹生态本底保护与生态价值转换,完善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三大屏障”保护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更好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努力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抓关键、强根本,持续巩固提升生态本底保护,发挥好制度机制的长效作用。陕西辖区内的秦岭区域、黄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既是全省生态环境的本底,也是牵动全国生态环境大局的重要屏障,必须保护好治理好,确保万无一失。在明确落实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三大屏障”保护体系: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系统治山、条例护山、规划管山、智慧控山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动态排查整治和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机制,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健全守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准线体制机制,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采煤沉陷区治理,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渭北旱塬植被恢复三大省域标志性战役;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系统保护,完善集危化品运输管控、尾矿库和涉金属矿产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于一体的保护治理体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保护好陕西的生态本底还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补上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的短板,加快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工程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关中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从制度机制层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绿水含金,青山无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果只是停留在生态环境好,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让高颜值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通过生态价值的转换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才更具有生态文明的意义。生态价值转换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改革创新来畅通转换的渠道,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要与抓好生态领域各类试点紧密衔接起来,与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互促局面,更好推动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抓改革,关键在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解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确保制度落地,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各有关单位部门必须围绕推动生态本底保护和生态价值转换协同增效,狠抓落实,夯实生态本底、厚植生态优势,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