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再立新功|大会侧记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6-26 08:05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以时不我待的劲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携带着从月球背面采集的宝贵样品,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准确着陆。“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千里之外,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响起热烈掌声。

  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恰逢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举行。参与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黄昊激动万分。

  “探月工程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缩影。”黄昊说,“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实现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重器”“大国利器”不断涌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脚步从未停歇。

  四川稻城海子山,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时刻捕捉着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自运行以来,这座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建造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高水平基础研究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拉索”国际合作组物理协调人陈松战说,“未来,我们将争取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成功解决“祝融号”火星车、“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尖端装备的关键材料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重要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建成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说。

  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及其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绝缘体、狄拉克半金属和外尔半金属,使我国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站在国际前沿。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振奋,党中央的关怀和部署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追求卓越提供了坚实后盾。”方忠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翁红明更加坚信,科研人员必须将个人的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为建成科技强国不懈努力。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子飞腾公司实验室内一片繁忙景象,一颗颗“中国芯”从这里诞生。深耕一线20余年,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飞腾系列CPU总设计师窦强带领团队研发了10余款量产芯片。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让窦强更加坚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产业变革的澎湃浪潮,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勇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锋。”窦强说。

  天高海阔,渤海之滨。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停靠在码头边,数百名工人正在进行货物围护系统施工。

  “面向市场更大舱容的需求,大连造船正以自主创新促进大型LNG运输船升级优化,努力走出一条从无到有、破旧立新之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中国船舶集团大连造船研究院总设计师助理张新胜对推动船海产品制造技术发展、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更有信心。

  从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到超大型LNG运输船签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从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到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助力低碳出行……全球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更多中国科技成果正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要继续发挥余热,为祖国现代种业的创新发展再做点贡献。”年近九旬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名誉院长程相文顶着烈日,在田间检查玉米出苗情况,汗水浸透衣背。

  60年坚守田间,这位育种专家带领团队先后选育14个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系列玉米品种已累计推广3亿多亩。

  科技进步既是为了探索未知,更是为了造福民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让更多国内外患者受益。

  “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更多新技术、好技术增进人类福祉。”超声引导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团队成员蒋世良说。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创新正在呈现集聚效应。

  从上海张江到北京中关村,从武汉东湖到深圳南山……在一个个创新高地的引领下,创新之花竞相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上海市科委主任骆大进说,上海张江正在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吴恒安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工作、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指明了方向。”吴恒安说,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创新的火炬接力传承。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青年人该追的‘星’,我们要接好前辈们的接力棒、挑起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大梁,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和智慧。”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孟超说。

  2024年4月,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完成建成我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等重要任务。

  “从1984年首次参与南极考察以来,武汉大学已派出师生近200人次参与我国极地科考。”先后参加三次极地科学考察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说,“我们将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更好服务国家极地事业。”

(记者胡浩、彭韵佳、田晓航、徐鹏航、萧海川、董雪)

“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侧记

新华社记者吴晶、胡浩

  一次次握手,传递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

  一声声嘱托,感召自立自强的奋进力量。

  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新时代的荣光。

  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的“动员令”,广大科技工作者豪情满怀,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奖章熠熠生辉,礼赞攻坚克难的攀登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华灯璀璨、气氛热烈。

  约3000名代表,共同见证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上午10时,大会开始。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起立高唱国歌。

  激昂的旋律,唱出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技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20多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一次次铭刻共和国科技征程上的里程碑。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涵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他们: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

  六名礼兵奏响仪式号角,全场再次起立,注目两位最高奖获得者走上主席台。

  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为他们佩戴奖章、颁授证书。合影留念后,总书记邀请他们到主席台前排就坐。

  繁星般的灯光,辉映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奖章中心图案为五颗五角星,象征国家奖;外圈采用飘带、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视觉元素,寓意荣誉、吉祥和科技事业展翅高飞。

  奖章熠熠生辉,见证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战略擘画——

  政治局集体学习,展望科技前沿;考察调研,谋划改革创新。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力指引下,我国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自主创新、厚积薄发,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欢快的乐曲声响起,获奖代表依次走上主席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他们颁奖。

  奖章熠熠生辉,礼赞勇攀科学高峰的科技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颁奖,还邀请我坐上主席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年过八旬的李德仁难掩激动的心情,“这个奖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每一位在科学道路上不停歇创新的科技工作者。”

  高精度卫星遥感是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制高点。从受制于人到追上世界先进水平,李德仁院士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开创者之一,带领团队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基础研究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科学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薛其坤难忘自己受邀走进中南海,以“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为主题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

  “复兴号高速列车”摘取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中国中车集团董事长孙永才感慨万千:“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中国中车,对轨道交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一项一项地摸索,一个一个地攻克,坚持把高铁发展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

掌声如潮,激扬科学报国的豪情

  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亲切会见获奖代表并合影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特意向站在后排的代表微笑致意,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总书记的会见带给我们极大鼓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带领团队推动我国拓扑物态研究领域站在国际前沿,摘取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方忠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幸不辱命!”

  掌声如潮,催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勇立潮头、锐意进取——

  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纳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颁奖,极大鼓舞广大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公示的名单中,“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三维流形的有限复叠”“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创制与应用”“‘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培育及其应用”……一批标志性成果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翻开大红色的获奖证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的字样格外醒目。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到“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从肿瘤诱导分化疗法到CAR-T细胞疗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临床重大科学问题,消除病人疾苦。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始终激励着我们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会在这条赋予生命希望的道路上永不停歇。”团队带头人陈赛娟院士说。

  掌声如潮,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科学报国、为国争光的澎湃之情——

  针对固体废物降解带来的污染问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经过近20年科技攻关,将“先做‘CT’再进行‘靶向治疗’”的解决方案应用到数百项固废填埋处置工程,并推广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荣誉代表过去,还要继续努力。”团队带头人薛强下定决心,更好助推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殷殷嘱托,感召接续传承的奋斗

  “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总书记对科技前沿进展和最新成果的分析精到深刻。”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陈立深受启发。

  “下一步还要根据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开辟发展合成生物学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刘陈立说。

  殷殷嘱托,蕴含着总书记对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深邃思考——

  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闫占峰还记得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沈阳高新区的企业考察,勉励大家“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

  “总书记今天提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这对我们打造‘科创雨林’优质生态环境意义重大。”闫占峰说。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来自企业的科研成果获奖逐年增多,企业日益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少明对总书记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有感触。

  “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领还不够强。”张少明说,要进一步发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聚焦AI驱动下的研发范式迭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殷殷嘱托,从人民大会堂传向祖国各地,激励薪火传承之志——

  “瞄准性能更先进的下一代雷达奋力攻关,让祖国母亲的‘眼睛’能够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86岁高龄的雷达专家贲德院士坚持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

  在贲德院士亲自指导下,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微波光子青年攻关团队不断啃“硬骨头”,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微波光子系统关键性能质的提升。一位青年科研人员说:“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刘牧耕正在进行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应用软件的开发和部署工作流研究。

  “置身于创新创造的黄金时代,广大青年学子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时代重托。”他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瞄准前沿热点和国家战略需求,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