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之路

——陕西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5-29 08:21 作者:霍强

助力大国工程影像、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剧照……5月26日,一列充满科技创新和科学家精神元素的地铁专列——“礼赞科学家”号在西安地铁5号线创新港车库正式上线发车。

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礼赞科学家”号由省科协打造,利用6节车厢集中展示“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专题片、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弘扬科学家精神舞台剧等内容。乘客在车内可扫码观看院士专题片和科普短视频,在出行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家精神。同时,活动将地铁5号线欢乐谷站设置为主题车站,部分乘客在留言墙上为科技工作者送上了节日祝福。

“礼赞科学家”号地铁专列上线发车是今年陕西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点活动之一。专列将持续5个月宣传陕西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故事和科研事迹。

近年来,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三项改革”工作和秦创原建设,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63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4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成功转移转化1.8万项成果,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1232家。2023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七位。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我们将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省科协党组书记李豫琦说。

包括上线发车“礼赞科学家”号地铁专列在内,我省将开展科技工作者宣传表彰、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技为民志愿服务、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等活动160余项。5月上旬以来,各项特色活动在全省各地火热开展。

5月23日,围绕“致敬科学家精神”主题,省科协联合省委宣传部、陕西广播电视台共同录制了《三秦楷模发布厅》特别节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喻、张卫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来到现场,分享教学和科研路上的感人故事。特别节目将于5月30日在陕西卫视播出。

5月23日晚,2024“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绿色的呼唤”交响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和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高秦平共同演奏了改编自《我的祖国》的长笛二重奏。

5月28日,《“陕”耀光芒在陕两院院士风华录(第二辑)》首发式在西咸新区举行。该书邀请专业作家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了山仑、汤中立、陈志南等8位院士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精彩故事,展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既是对院士奋斗历程的致敬,也是对陕西科技工作者的礼赞。

值得一提的是,5月24日至26日,2024中国图象图形大会在古城西安成功举办。150余名院士、专家以及近3000名高校师生、一线技术工程师代表齐聚一堂。25场学术论坛、7场特色论坛和2场企业论坛精彩举办。

“新型显示是我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之一。陕西在产业集聚、配套保障、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大会主旨报告嘉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焦李成说,“我们团队将加大研发力度,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领域发展,为MLED的高效率量产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服务陕西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覆盖产学研医等不同组织机构的优势,促进学术界、产业界、医疗界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加速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提升陕西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大会“医学影像智能分析”论坛主席、空军军医大学教授、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卢虹冰说。

大会现场,省科协与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陕西新型显示、无人机等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在共同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品牌活动、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与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我们还将举办院士聚长安·共谋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暨院士专家企业行、陕西省‘新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团结引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三秦大地上,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之路,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智慧和力量。”李豫琦说。

秦评

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苏同敏

送技术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走进工厂车间,为企业创新把脉问诊;瞄准“卡脖子”难题,加快技术攻关……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即将到来之际,三秦大地众多科技工作者依然在奔波忙碌,他们心怀“国之大者”,弘扬科学家精神,急群众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难,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交大西迁博物馆里的那张西迁专列乘车证,承载着激情燃烧的记忆,见证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家国情怀与豪迈精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科技强国,更加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

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坦途。从西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探月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在这个大赛场上,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仑院士倾尽一生守护黄土高原,带领课题组在宁夏固原、陕西杨凌等地建立实验室并系统开展田间试验,揭示了干旱逆境成苗生理机制,为解决春播抗旱保苗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可行途径,为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作出贡献。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洵院士登上科学高峰,依然不忘科普工作和对青少年科技兴趣的培养,积极参加陕西省“大手牵小手”活动,在全省多地为青少年作“光与我们”“志存高远 珍惜时间”等报告,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广大科技工作者唯有以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勇于创新、顽强拼搏,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精彩人生,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