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六日,群众在延安市为民服务大厅企业开办专区办理业务。记者 周恒宇摄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市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六项机制”,积极为广大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其经验做法入选2023年度全省改革创新示范案例。近日,记者深入延安营商环境建设一线,采访民营企业和政府部门负责人,探访当地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生动实践,了解民营经济持续释放澎湃动能背后的原因。
“没想到现在办事效率这么高,不到半天时间就能把工商、税务、刻章等企业开办需要办理事项全部办好。”5月6日,陕西崇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帆,对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工作赞不绝口。
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长期以来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开办作为经营者投资兴业的第一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线、最前沿,也是经营主体体验政务服务的第一环节。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延安围绕企业反映的问题,限定解决时限,以发展解忧、环境解压、政策解惑、帮扶解渴,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全面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梯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发展环境优化提升、金融普惠支持、支持转型创新服务的“六项机制”典型经验做法。
眼下,以经营主体获得感、幸福感为导向,延安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增强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大批民营企业落地生根,在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尽享“阳光雨露”。
“双解”机制掷地有声
4月28日,在延川伴生气低碳烷烃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工人往来穿梭。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曾在建设过程中,因距离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太近和项目上方为33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而无法施工。
项目推进遇到“扣结”如何解?
去年,延安市建立的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例会机制,让问题有了答案。
通过周“解扣”例会协调,项目施工方案得到了调整优化,避开革命旧址建控地带,同时对永坪化工园区石油沟片区33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进行了迁移,项目建设得以快速推进。
2023年,延安市344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03.43%;24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100%,投资完成率115%,同比提高6.8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延安市还建立了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机制。
“前些年,由于公司货款资金回笼较慢,研发经费常常不能按时到位,研发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降低了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苏小东说。
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延安市11条重点产业链能化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之一。近年来,资金问题成了该企业产品研发的“绊脚石”。
通过延安市政府周“解难”例会,邮储银行延安市分行结合企业实际和银行政策,为企业增加了科技信用贷8500万元,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的燃眉之急。
翻开《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会议交办事项台账》,像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这样通过周“解难”例会机制解决眼前困难、实现进一步发展的企业还有很多。
“接下来,延安将用足用好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周‘解扣’、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机制,打通堵点、解决痛点、补上断点,全力为重大项目建设、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的服务保障,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硬基础。”延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凯表示。
惠企红利精准直达
建立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
组织开展“百名行长进千企、普惠金融进县乡”活动;
制定《延安市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实施办法》;
……
延安市政府部门主动担当,多措并举做好企业金融普惠支持工作,让企业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
谈到金融普惠对企业的支持,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财务副经理赵静梅说:“近两年,市财政累计下发各类奖补资金近百万元。这部分资金全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为公司发展减轻了不少压力。”
当前,延安市企业开足马力赶订单、忙生产,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2023年,延安市累计兑付科技创新、中小企业技改、工业转型升级等各类财政奖补资金3931万元,有力推动了延安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了用好金融普惠政策,延安市在惠企服务上也下了硬功夫。
4月29日,在位于延安市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镇的陕西鸿昊环保有限公司实验室内,机器有序运转,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检测实验。
作为生态环境检测细分领域的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是陕西鸿昊环保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小东最关心的事。
“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博士团队进民企’活动中,我们得到延安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解决了技术难题。”高小东说,“去年我们成功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贴心服务。”
延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高振介绍,为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延安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了11个专家服务团队、16个博士服务团队、15个税务管家服务团队,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为企业“解渴”。
通过完善梯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延安市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壮大”“专精特新”工作措施。同时,延安主动为企业提供服务,常态化开展“一对一”跟踪、“点对点”服务,全力疏通民营经济发展堵点,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在延安,越来越多群众、企业感受到了政府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诚意,以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年,延安市共新增民营经营主体3.14万户,同比增长4.38%,民营经营主体累计24.28万户;新增民营企业7298户,同比增长11%,民营企业累计5.65万户。
扩大的“朋友圈”,为延安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服务环境持续优化
走进延安市为民服务大厅,记者看到现场设有企业开办专区,行政审批、税务、公安等多个部门集中在这里,推行企业开办“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申请人可在一个大厅、一个窗口提交和接收所有办件。
“对于企业开办,我们依托全省‘一网通办’平台,整合设立登记、印章制作、社保登记等各类企业开办事项和网上服务资源,加强信息共享,实现‘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后台实时流转、即时回馈信息’的新型工作模式,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申请、线下‘专区服务’一次性办结。”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服务科科长史进向记者介绍。
好的营商环境是生产力,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政务服务是衡量营商环境质量的重要维度,也是打造营商环境的关键因素。
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工作机制,首批梳理出72项可容缺受理的审批事项……延安市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当好民营企业的贴心“服务员”,切实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扎根延安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通过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让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窗口受理人员、办事群众和执法人员的身份,深入一线进行‘沉浸式体验’,参与一次审批服务,实施一次业务检查,开展一次服务回访,从中发现和寻找群众和企业办事的难点、堵点。”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政务管理科科长曹冲说,推进“领导大厅坐班制”与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深度融合,最大限度疏解办事堵点,为群众和企业提供兜底服务。
“中介超市”的推广应用,在项目业主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搭建起一座双赢的桥梁,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延安市将全面推进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健全中介平台功能,制定相关实施办法,积极向全社会公开邀请中介机构“零门槛”进驻,实行信用等级评价、资质动态管理。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面对民营企业转型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延安市建立支持转型创新服务机制。
充分发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承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对首次认定市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发挥市内各类园区壮大产业链的主阵地作用,重点围绕全市确定的11条产业链,吸引和引导民营企业入园入链,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在一系列真招实招的促进推动下,延安市民营经济发展动能正持续迸发。
权威访谈
政企“双向奔赴”,激活“一池春水”
访谈嘉宾:
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丁军
延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 高海红
问:近年来,延安市坚持改革和创新“双轮驱动”,围绕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形成了以“六项机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验做法。延安市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
高海红:首先,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方面,延安市出台了《延安市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建立领导包抓、部门指导、专员服务、商(协)会联络重点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重大项目制度,实施“1+8”平台承载、6个专项行动、“发布+响应”、“规范+提效”、“创新+转型”等12项具体行动38条措施,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保障得到加强。同时,各县(市、区)、管委会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机制,召开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
其次,在发挥平台作用、激发企业活力方面,我们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去年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户、累计11户。深入组织开展营商环境“八个专项行动”,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实现全市13县(市、区)“四贷促进”金融服务全覆盖,累计为1.5万余户发放贷款75.4亿元。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其中,由北京良业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的延安市城区夜间文化旅游提升改造工程,总投资3.2亿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传统基础领域示范项目。举办全市民营企业家培训班6期,累计培训300余人,组织动员294家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项目161个,投资总额超过12.6亿元。
最后,在召开周“解难”会议破解发展难题方面,去年,市县两级共召开周“解难”会议140次,研究议题371个,涉及企业400余户,交办事项900余件,办结600余件。从实践来看,延安市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周“解难”例会机制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运行、质效提升、营商环境突破的重要举措,受到广泛好评。
问: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以来,延安市如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
丁军:一方面,我们将企业开办“一次办”改革作为工作的主要抓手和工作任务,将注册登记、印章刻制、税务办理、银行开户、住房公积金缴存、员工参保登记纳入全流程管理,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流程,进一步精减各环节的申请材料,全市实现企业开办事项1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注销事项即时办理。另一方面,我们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坚持主动靠前服务,定期座谈交流,问需问计企业,建立政企交流“直通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对重大项目、招商企业,提前介入,“一对一”指导、“点对点”服务,用活用好容缺承诺制度,在准入门槛和落地运营上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
问:下一步,延安市如何更好地释放民营企业活力,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高海红:一是用活用好周“解难”例会机制。重点针对“五上”企业、“五上”培育企业、“专精特新”培育企业,逐县区“面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形成问题台账,建立周“解难”议题库,行业部门加大议题征集力度,把稳增长调度和周“解难”例会机制深度融合,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共同发力开好周“解难”会议,确保企业反映问题得到解决。
二是强化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强化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壮大”“专精特新”工作措施,对符合产业方向、成长较好、创新性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积极宣传相关利好政策,邀请专业机构开展培训,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三是加强融资服务工作。建立企业融资需求项目库,重点对全市“五上”企业融资需求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需求台账,每季度更新融资需求信息,并按行业进行分类分析,以便精准推送企业融资需求;进一步发挥各类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引导企业注册上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信息需求互通,更好开展信用贷款业务;积极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实现银企供需精准匹配。
记者手记
政策服务实 企业活力足
民营经济在稳增长、促创新、保就业、稳外贸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延安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建立“六项机制”为广大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全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一线走访,记者感受到,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创新源”,其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如何让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持续流淌?
保证政策服务有效落地。延安市政府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民营经济运行情况,通过周“解扣”、周“解难”例会机制,确保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调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企业,通过建立“梯度培育企业发展壮大”的服务模式,使政策更加贴近企业实际,真正实现了政策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延安市充分发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延安市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最大程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间、增便利,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清障松绑,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精准施策是延安市推行“六项机制”的内核。只有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堵点,畅通企业发展道路,才能保证各项惠企政策持续落地见效,民营经济呈现出向好向新发展态势。
链接
2023年,延安市非公经济增加值683.14亿元,新增民营经营主体3.14万户,同比增长4.38%,民营经营主体累计24.28万户;新增民营企业7298户,同比增长11%,民营企业累计5.65万户;新入库“五上”民营企业109户,同比增长6.7%,累计1626户。
发挥平台作用,优化发展环境。2023年,延安市发挥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累计撮合授信金额36.56亿元,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建立11个专家服务团队、16个博士服务团队、15个税务管家服务团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9629人次。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为载体,挖掘技术需求267项,转化科技成果17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5.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