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时政新闻 / 正文

“三医联动”让群众就医享实惠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4-02 08:23 作者:霍强

三月二十七日,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欣(右)与大荔县医院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渭南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聚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推进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不断健全医保、规范医药、创新医疗,在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取得了较好成效,探索形成一批特色亮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  让群众看病就医享实惠》入选2023年度全省改革优秀案例。

近日,记者走进渭南市临渭区、澄城县、大荔县等地部分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探访当地开展“三医联动”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典型经验做法。

3月27日,家住渭南市大荔县双泉镇的患者邢女士来到大荔县医院进行术后换药和复查。就在上周,邢女士由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县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为她主刀的是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的医生韩炜。

“省上大医院的专家在‘家门口’坐诊,咱老百姓看病方便多了,以二级医院的费用享受着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路费也省下不少。”邢女士说。

邢女士所在的双泉镇离大荔县城1个小时车程,离渭南市区和西安市更远。为了让更多像邢女士这样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大荔县医院积极开展“六院联创”工作,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等知名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协作关系是联创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

大荔县的努力与探索正是渭南市市县两级紧扣自身实际,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聚焦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渭南市推行“六院联创”、“行走的医院”建设、医保服务深化优化等创新举措,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六院联创”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六院联创’就是希望通过打造平安医院、质量医院、满意医院、智慧医院、健康医院、节约型医院,探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新模式,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大荔县医院院长张辉说。

以“质量医院”建设为例,大荔县医院注重业务协作和人才培养,不断强化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和推广,加强与省人民医院、唐都医院的医联体协作关系,并与多家医院建立了肿瘤、骨科、消化等专科联盟,每年应用推广新技术、新业务10余项。同时,与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开展合作,聘请5名教授为“首席专家”“特聘专家”,加强特色科室建设和人才带教培养。

来自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张欣已经是第二次来大荔县医院工作了,这次她将在这里工作半年。张欣自3月1日到大荔县以来,门诊、带教查房、业务培训、下乡义诊,工作排得满满当当。

“我将利用好这半年时间,提升科室神经系统常见病、疑难及危重病的规范化诊疗水平,服务大荔患者。同时,助力大荔县医院卒中门诊建设和眩晕学科建设,开展科普宣教活动,提升当地群众健康意识。”张欣说。

在“满意医院”建设方面,大荔县医院也全面发力,推行有温度的优质护理服务、出院随访延伸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着力提升群众满意度。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2023年,该院门诊患者满意率为99.54%,在渭南市排名第一;住院患者满意率为98.59%,在渭南市排名第三。

去年7月起,大荔县医院在渭南市率先开设了夜间门诊,工作日期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等科室将门诊时间延长至20时,并通过县城内广告大屏、医院公众号等渠道宣传推广夜间门诊。开诊以来,夜间门诊的门诊量已接近1万人次,极大方便了学生和上班族看病就医。

自渭南市“六院联创”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蒲城县医院、渭南市第二医院、富平县医院创建为三级医院;全市共创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建设专科6个、陕西省第一批县级临床专科13个。

“行走的医院”

把健康送到村民家

“姬大夫的‘百宝箱’为我解决了大问题,不仅能做检查,还能直接联系北京的专家给我看病。”3月26日,渭南市澄城县城关街道镇基村村民杨大爷说。

83岁的杨大爷患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直在吃药调理。前段时间,杨大爷出现了面部、双下肢水肿以及气短、心悸等症状,家属赶紧联系了村医姬永军。

姬永军背起全科医生助诊包上门为杨大爷进行了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通过线上远程门诊平台为其预约了北京安贞医院的专家号。专家通过视频对杨大爷进行了“面对面”诊断,并结合检查结果为其调整了用药。很快,杨大爷的病情就有所好转。

让杨大爷这样的基层患者受益的正是澄城县实施的“行走的医院”项目。“杨大爷说的‘百宝箱’是县上为我们配备的智能化全科医生助诊包,可开展20项血液检验、11项尿常规检验、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等项目,方便我们送医上门、入户筛查。项目还配备了‘互联网+医疗’平台,整合专家资源及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我们可根据患者情况连线县医院医生或者预约北京、西安等三甲医院的专家进行在线问诊。”姬永军说。

据了解,“行走的医院”项目实施以来,澄城县在县医院和18家乡镇卫生院设立了远程门诊中心,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助诊包,并开展了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

“我们以县医院为枢纽,对内连接县级重点临床专科和骨干医务人员,对外连接北京、西安等地知名医疗机构。老百姓看病化验检测和挂号都是免费的,节约了就医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借助‘互联网+医疗’平台,我们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澄城县卫生健康局党委副书记位晓华说。

截至今年3月,澄城县“行走的医院”共开展远程助诊5574诊次,其中北京世纪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唐都医院等专家助诊4737诊次,为群众免费开展心电图、B超、尿常规、血压、血糖等检查14981次,项目运行效果良好,受到了群众欢迎。项目入选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3)》。

“去年以来,渭南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累计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31个,实现了县级全覆盖,县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同时,不断推动乡镇卫生院全面发展,4所镇卫生院纳入二级医院管理,乡镇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稳步提升。”渭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张荣岗说。

健全便民服务体系

打造十分钟服务圈

“我一直患有颈椎病,严重时胳膊疼得抬不起来。中医针灸治疗挺管用的,但是以前医保不能报销,只能自费。去年开始,中医针灸治疗纳入门诊报销范围,我的负担减轻了不少。”3月26日,刚刚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完针灸治疗的居民黄阿姨告诉记者。

“2023年1月以来,我们优化医保政策,在全省率先将中风、面瘫、腰痛、颈椎病、肩周炎纳入门诊报销范围,让参保群众‘小病不用忍、慢病不用拖、大病不用怕’。”渭南市医保局宣传办公室主任刘哲说。

据介绍,上述病种纳入医保报销后没有设置门槛费,患者可凭初次就诊时办理的“治疗直通卡”直接完成医保报销,参保居民可以报销60%,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

刘哲告诉记者,除了逐步扩大群众看病报销范围,去年以来,渭南市还整合市本级、临渭区、渭南高新区医保经办业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医保业务同城通办,市直参保职工、临渭区及渭南高新区参保群众可在主城区医保窗口无差别办理医保业务查询、转诊转院及异地就医备案等22项高频业务。

渭南市建立了第一批9个“医保便民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定期在各个驿站提供医保报销、慢性病申请鉴定、特药申请等服务;定期邀请相关医疗专家驻站开展诊疗服务,打造渭南医保十分钟服务圈。

同时,渭南市做好药品耗材集采和结余留用工作。完成了国家组织的1至8批和省际联盟组织的1至5批药品集采、国家组织的和省际联盟组织的共计9类耗材集采,拨付国家组织的1至2批药品结余留用资金470.57万元。积极将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范围,初审通过了伤科接骨胶囊、复方薄荷脑滴鼻剂等28种中药制剂和化学制剂。

“全省‘三个年’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不断锤炼作风,营造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干事氛围,完善了‘不论城乡,基本医保全覆盖;不论长幼,生命周期全保障;不论何方,异地医保全护航’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医保实惠。”渭南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林说。

权威访谈

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访谈嘉宾:

渭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 张荣岗

渭南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卢林

问:近年来,渭南市在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医改政策协同落地见效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张荣岗:一是不断加大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力度,“三医联动”改革沟通协调更加顺畅。2023年,举办了渭南市学习三明医改经验培训班,召开了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专题会议,进一步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二是制定《渭南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分工方案》《渭南市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县管镇聘村用”实施方案》《渭南市2023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完善医改政策体系,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实施编制动态调整。

四是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全市综合医改补助资金共计28.47亿元,重点支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等,全力保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问:渭南市在坚持靶向发力、提升医保服务水平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

卢林:我们以“成熟一批、下沉一批”为原则,强化赋能基层,延伸经办触角。在全市乡镇一级设立医疗保障服务站129个,在村(社区)设立医疗保障服务室2136个,配备专、兼职经办服务人员2421人,县镇村三级医保经办服务体系覆盖率达100%,进一步压缩了流程、缩短了办事时限,20项经办类下沉事项办理时限均缩短超60%。

率先实现渭南主城区医保业务“同城通办”,解决了主城区(市本级、临渭区、渭南高新区)参保人员跨行政区办理医保业务不便捷的问题,实现了不同行政区医保业务“一窗受理、互办互认”。

建立了第一批9个“医保便民服务驿站”。工作人员定期在各个驿站提供服务,包括医保报销、慢性病申请鉴定等;定期邀请相关医疗专家驻站进行诊疗服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得到更多的医保实惠。三级经办、同城通办、便民服务驿站体系的建成,将打造渭南医保十分钟服务圈。

问: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张荣岗:一是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尽快补齐渭南医疗服务短板,支持医院建设疑难复杂专病及罕见病临床诊疗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临床专科建设,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以最大化满足本市居民健康需求。

二是完善投入补偿机制,助力公立医院运营发展。科学规划医疗机构设置,合理规划机构数量和床位,规范院区设置,审慎审批基建项目,加强资产负债监测监管,引导公立医院内涵发展、有序发展。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控制运营成本。以全面预算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以全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工具,提高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推动公立医疗机构加快补齐内部管理短板,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理顺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关系,建立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推进医共体总额打包预付制改革,打通医共体内转诊渠道,扩大基层医保用药报销目录,重点解决承接上级医院下转患者的用药衔接问题。各县(市、区)根据实际组织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科室共建项目,为建设县域医疗服务副中心奠定基础。

卢林:下一步,渭南市医保局将按照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按照为民利民便民的总要求和“小块头、大影响,小服务、大幸福,小支持、大健康”的工作思路,推动全市医保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三医联动”。一是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县镇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二是落实好国家和省际联盟组织药品、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依规依程序参加集采,稳妥落实药耗集采结余留用政策,切实减轻参保群众负担。三是加强市级医保医用耗材规范管理,建立医保医用耗材合理控制、有进有出的动态纳入和退出管理机制。

同时,在强化队伍管理、优化经办服务、提升基金监管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医保实惠。

记者手记

以改革创新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家住大荔县的王女士由于患有前庭性偏头痛,多次前往陕西省人民医院治疗,是该院医生张欣的“老病人”。前不久王女士头晕头痛再次发作,通过微信得知张欣在大荔县医院对口支援,便前来就诊。“省上三甲医院的专家来到家门口坐诊,咱老百姓看病越来越方便了。”王女士说。

王女士不是孤例,自从渭南市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以来,当地老百姓就医获得感稳步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渭南市不断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着力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科学合理诊疗模式,加快实现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确保医改政策协同落地见效。

悠悠民生,健康为重。要按照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部署要求,始终践行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初心使命,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创新医保服务方式,守好群众“看病钱”。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医疗服务根基。要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我们相信,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网,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定会有更大提升。


链接

渭南市先后制定出台《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等政策性文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实现突破。

渭南市启动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科室共建,县域内就诊率达94.64%。“六院联创”评选市级“质量医院”5家、“平安医院”11家、“满意医院”12家。建成4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13个陕西省第一批县级临床专科。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人才“县管镇聘村用”,招聘260名医学类大学生下沉村卫生室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