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建设文旅项目,造成闲置浪费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2018年,在缺乏人才与产业基础的情况下,当地强行推动瑶汉养寿城文旅项目,规划总投资16.5亿元,目前实际投资5.4亿元后因资金链断裂部分项目停工烂尾,建成建筑多栋闲置,利用率低、效益不佳,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这一项目的失败,根源在于决策的盲目性。基层决策本应考虑地方实际与群众需求,然而,一些决策者却背离了这一原则。有些人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盲目追求“高大上”项目,试图打造立竿见影的政绩亮点,却忽视了地方的经济实力与发展规律;有些人在决策前缺乏深入调研,对地方的优势与劣势、市场的需求与走向认识模糊,仅凭主观臆断便仓促推进项目。这种脱离实际的决策,恰似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注定难以长久,不仅浪费大量的资金与资源,更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基层决策,一头连着地方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利益。科学合理的决策,能够精准定位地方特色,挖掘发展潜力,为地方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改善群众生活。比如,有的乡村立足本地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了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相反,盲目决策带来的只有资源的浪费、发展机遇的错失。当群众看到身边的资源被无端挥霍,政府的承诺化为泡影,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也会随之崩塌。长此以往,政府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将越来越深,基层治理也将陷入重重困境。
为避免类似的烂尾项目上马,基层决策必须强调理性与科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决策前的调研机制。决策者需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地方发展的期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同时,深入分析地方的产业基础、文化底蕴、地理优势等实际情况,找准发展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强化决策过程的监督与评估。不能让决策成为少数人的“一言堂”,要引入多方参与,尤其是专业人士的评估,对决策的可行性、风险等进行全面考量。并且,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要实时跟踪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优化。
基层决策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担当,只有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地方实际为坚实依据,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推动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