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超过200亿立方米,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17万亿元。其中,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森林食物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在林冠下或林地周边开展的复合型经营活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其核心在于形成林地生态共生系统,通过科学规划,发展多种产业,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双赢。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
林下经济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载体,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共赢。依托森林生态系统,林下经济在不破坏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利用林下空间开展种植、养殖、采集、旅游等活动。这一模式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农耕智慧,又契合“天人合一”的理念,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通过盘活森林资源,林下经济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激活乡村经济,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生态层面,合理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减少毁林开荒、过度砍伐等行为,激发农民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动性,并通过林下种植、养殖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立体循环的生态系统。有的种植基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技术,化肥使用量减少7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5%,形成“乔木遮阴——药材生长——枯叶还田”的良性循环。在经济层面,林下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推出有机、无污染的农产品,并积极培育休闲旅游、研学体验等林文旅融合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探索林下蚯蚓养殖项目,在800亩山区特色干果经济林基础上开展养殖,仅此一项就使合作社年收入增加220万元。
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激活森林的多重功能,促进产业延链增效。拓展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林下种植+养殖+加工+文旅”的复合业态,充分发挥林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一是突破初级农产品生产约束。林下种植和养殖的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只有通过精深加工,将其转化为食品或其他用品,才能大幅提升附加值。大力构建精深加工体系,通过现代加工技术将林下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推动产业链向食品、建材等领域延伸,不断提升资源价值。二是创新“林业+”复合业态激活林下经济潜能。以森林资源为载体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开发自然教育、休闲度假等体验式消费场景;培育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整合健康管理、康复疗愈等功能形成复合型服务产品,创新消费场景,构建复合型产业生态系统,激活生态资源的多种价值。三是以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推动农业迈向智慧化。在林下经济中,传感器、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重构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数据驱动、生态增值”的新型模式转型。数字化转型需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整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精准化管控,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数据驱动型转型升级。
林下经济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资源,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新生事物,林下经济离不开制度创新,实现产业强农、生态惠农和增收富农的目标。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林下经济的立体空间结构对经营主体的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多元化要求。应因地制宜探索“国企带镇村”“龙头带农户”“合作社带散户”等多种模式,建立“分层适配、协同共生”的复合型生产体系。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以打造“空间可分层、权属可分割、价值可叠加”的林下经济共同体为目标,鼓励各参与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林地经营权、空间使用权等制度创新,探索“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租金+薪金+股金”“碳汇收益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技术革命重塑生态价值,以模式创新打通转化通道,将“叶子变票子、空气变人气”的生态红利转化为农民收入,让广袤林地成为共同富裕的绿色银行、城乡融合的立体通道和乡村振兴的生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