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重视人才的“虹吸现象”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09 09:57 作者:孙锐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重视人才的“虹吸现象”,“这种‘虹吸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只要政策搞得好,会有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回到国内来报效祖国,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虹吸现象本义指一种流体力学现象,在日常语境中常用于描述资源流动并集中起来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用“虹吸现象”比喻汇聚人才资源的有效路径,强调完善的人才政策在吸引、集聚、留住人才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但是,人才资源在局域、区域及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均衡配置的,表现为优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具有显著区域竞争优势的地方流入,因此,要想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必须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全方位引进用好人才。

人才“虹吸现象”,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区域,基于特定政策等一项或几项长板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带来对周边区域或领域人才群体的强劲吸引力,能够推动域外人才群体向该区域进行持续性、动态化流入。近年来,留学人才归国潮的持续升温,印证了这种“虹吸现象”的显著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超过400万人,其中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人,凸显出国内发展环境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这些带着国际视野的“海归派”,正在成为我国新经济领域的重要力量。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度显著增强。各地出现“抢人大战”,尤其是多个中心城市加入其中,竞相争夺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大学生,这也体现出各地对人才资源发挥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普遍共识。但需注意的是,“虹吸现象”往往也具有“双刃剑”属性,正向效应体现为人才集聚带来的创新能级的跃升和产业生态的升级,负面风险则可能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陷入人才流出困境。当前,我们推动人才政策虹吸,要强调在效率与公平间寻求平衡,通过构建有组织、系统化、协同性的人才发展路径,形成人才配置最优解。

首先,精准把握区域发展定位,构建差异化人才工作体系。例如,雄安新区聚焦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未来之城”,推出顶尖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吸引16条;海南围绕全域自贸港建设,大力引育经贸、商务人才,推进海外专业服务和技能人才便利化出入境。这些特色化政策设计,有助于形成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的人才配置格局。其次,重视“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构建区域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北京中关村助力头部企业、高校院所、科技金融、多层次人才合作平台和创投服务建设,构建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粤港澳大湾区试点跨境执业资格互认,打通专业服务流动壁垒。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只有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最后,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建立开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南京推行“人才举荐制”,让行业专家自主认定急需人才;杭州试点的“成果终身追认制”,赋予科研人员更自由的探索空间。通过尊重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开展制度设计,正在释放人才持久的创新创造活力。站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人才“虹吸现象”正在开启新的篇章。当创新要素在制度的沃土中自由流动,我们迎来的不仅是人才数量的飞速增长,更将是创新能级的质的飞跃,这种汇聚人才的“虹吸现象”也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