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官方文件错别字”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27 11:23 作者:默 达

“长沙医院”写成“呈沙医院”,“指挥中心”写成“指释中心”……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份湖南长沙县卫生健康局出具的《依法履职处理意见书》,仅仅200余字就出现了7处极为明显的错别字,一时引发关注。

有人调侃“我上小学写的作文都没这么多错别字”,相关人员看到恐怕也会无地自容。事实上,这并非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低级错误。今年3月,诸暨市人民法院的一份311页判决书就被挑出110处错误,其中不乏企业和当事人名字、时间、金额、证言证词等关键信息。再往前推,“多写一个‘万’字造出天文数字”“父亲比儿子大2岁”等低级错误,除了让人贻笑大方,的确也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不小麻烦,给办事群众留下了负面印象。

官方文件为何会出错?此次事件中,长沙县卫生健康局回应系工作人员使用电脑软件转化为电子档时,未校核便直接打印成红头文件邮寄给当事人,导致漏洞百出,工作人员已被停职调查,相关责任领导已按程序启动问责。从错别字情况来看,如“操作台”变“操作合”、“整改学习”变“整领学习”等,不符合常规的出错逻辑和语言习惯,像是采用OCR技术转文字时出现的差错;而“长沙医院”错写为“呈沙医院”,则更像是语音输入因发音不准而出现的错误。

网友们深究这些细节,其实也是希望尽量还原犯错成因和当事人的工作状态。比如,判决书中多为事实性错误,属于严重的失职,但也要综合考虑基层法官的办案压力,在修正工作态度的同时丰富化解矛盾的方法;“的、地、得”“作和做”混用等问题,则涉及到词语运用的规范,虽然并不起眼,但作为官方文件也会对语言传播产生消极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曼德拉效应”,助长“将错就错”。此次事件中,直接转电子档、事后不校对产生的纰漏,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技术更加便捷,却可能滋长散漫的工作作风。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份官方文件的内文是对市民反映问题的回复,其中质疑“救护车驾驶员一边运载伤员一边玩游戏”,也正是在监督其工作作风的散漫。按理说,处理此事的工作人员不说引以为戒,至少也该“瞄”一眼文件写了些什么,偏偏这一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自然应该“立正挨打”。由此可见,个别工作人员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缺乏踏实为民服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和信念,若是人人都如此,市民反馈的问题真能从根源上解决?其实这才是网友们不满的源起。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几个错别字看似是小事,“更改”却需要以政府公信力为代价。从官方文件出发查漏补缺,必须查清楚工作流程和方法上的“漏”,补好工作态度和能力上的“缺”,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事小事上“件件不马虎”,方能赢回宝贵的信任。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