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北方某大学花费数百万元修建新校区的新大门,一些学生表示支持,认为大门是学校的“门面”,优化了校园环境,有助于学校形象宣传。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大门地处学校中部,来往交通等实际需求并不大,几乎是“专供拍照使用”。
校门作为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大学的形象和文化底蕴,有助于提升校园的整体美观度和学生的归属感,需要精心设计。但是,花费数百万元建校门,却值得商榷。报道提及,高校新建校门虽然花费不等,但普遍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之间。这所大学花费数百万元修建大门,多少有些“不同寻常”。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教育和科研功能,绝非外在的装饰和门面。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校之间的竞争渐趋激烈,要想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更应该追求内涵式发展,将有限资金用于那些对学生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和科研创新有直接且显著影响的项目上。倘若过分追求校门的豪华和规模,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还偏离了大学的核心使命。
有记者从这个大门进入校园后,几乎看不到有学生活动。一些教职工则表示,搬到新校区后,学校住宿、图书馆等设施目前尚较为紧缺,一栋原本的教职工宿舍楼也被划给学生住宿,不少教师只得在外租房。
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校门等形象工程,而忽视教育设施、师资队伍、科研项目等核心领域的投入,应有的配套工程都没做好,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
这种只图外表的形式主义作风,也严重拉低了大学的格局。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建筑的富丽堂皇,而在于其薪火传承、长期积淀而成的“精气神”,在于其富有特色的精神与文化。大学的优劣,不在外表而在内涵,一流的软实力才能造就一流的大学。在这方面,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却创造辉煌的西南联大,就很值得借鉴。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门十分简陋,有的甚至连正式的校门都没有,令人在惊讶之余心生敬意。
当前,中央提出“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等要求,花数百万元建校门无疑违背了中央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建“天价校门”之类的行为并非个例,“装修风”有向基层蔓延的势头。有基层干部表示,一些地方着力打造区域样板、示范性工程,修建展厅、装修考究,除了向上级、“外人”展示之外,使用率不高,造成浪费。这些装点门面、大搞装修的做法,都可能占用本该服务于民生的资源。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创新的源泉,更应该坚守务实为本的理念。其真正价值在于深厚的教育底蕴、卓越的师资力量、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优秀人才。花数百万元建校门被曝光,再度警示高校要回归育人初心,不能热衷于“花架子”。校门的设计和建造不能求“气派”,而应该强调与校园整体规划和文化氛围相协调,注重实用性和文化内涵,体现大学的特色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