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速递 / 热点观察 / 正文

解决农民养老焦虑,还能做些什么?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07-10 10:47 作者:赵宇恒

解决农民养老焦虑、补齐养老金制度短板,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来,也要有相当的决心,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答好这道题。

近日,有媒体报道,重庆某地有农民为了多领养老金,拿出多年积蓄“买社保”,通过中介将劳动关系挂靠到公司,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然而,随着这一行为被叫停,这些农民的劳动关系被推翻,养老金也陆续停发,农民用于补缴参保费用的积蓄打了水漂。

挂靠劳动关系缴纳社保的做法固然不妥,但事件背后传递出的农民养老焦虑却不能不让人深思。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一些专家学者的调研中,也有部分农民反映养老金待遇水平比较低。其实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一直在不断提升,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是近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议题,各地也纷纷立足本地实际进行调整,一些地方还实现了连续多年上调。既然养老金年年都在调整,为什么大家还觉得少?

从养老金本身来看,一方面,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的是基本生活,要兜住底线,力求能照顾到更多人,并且强调保障的可持续性,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各地区发展情况又各有不同,这项工作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决定了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确实存在待遇差距。截至2023年末,我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5亿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居民,从全国看,实际领取待遇的1.73亿人平均每人每月领到的养老金约为223元,而城镇职工平均每人每月则可以领到3743元的退休金,农民养老金总体水平较低的问题客观存在。

除了养老金本身,农村养老方式的一些新变化也影响着农民的“体感”收入。在过去,农村老人只要有地、能干得动,就能顾得上吃喝,平时子女也会多加照顾,加之农村生活成本较低,老人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不算太难。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进城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受城市生活成本和自身时间精力的限制,在赡养老人一事上,子女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如今,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随子女一起来到城市,还是留在农村,农村老人都要面临日常花销增加的情况,区别只是增加的多少。而且,与城市居民退休即退出劳动不同,劳动收入在农村老人的收入中依然占据着相当比例,但当前农村大龄劳动人员外出就业渠道并不充分,并且一旦老人身体健康水平下降,他们的收入也将随之大幅下降。更何况,谁不希望自己兜里的钱能多一些,晚年生活能不愁吃穿、过得“滋润”些?

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养老金是基础。国家也看到了农村老人的这些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这一标准同比增长了19.4%,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进一步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一方面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养老金调整机制,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事实上,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就已发文强调要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当前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继续完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打破“农村老人靠土地、靠子女就能养老”的刻板印象,重新认识农民基本养老金的适度水平,适时对农民养老金的测算方法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也要看到,提高农民养老金水平,一分一角都是真金白银的支出。按增量看,尽管每个农村老人到手只是多了十几二十块钱,但是按照领取养老金的总人数算,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除了提高财政补助,还要探索更多方式,健全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比如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年轻人积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前不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就在公众号上发布了《致城乡居民朋友们的一封信》,提醒灵活就业人员也要积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再比如强化农村养老的社会责任。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村庄,往往能够给村里老人提供更多养老支持,像开办“幸福食堂”以及逢年过节给老人发红包、发粮油等。各地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也可以鼓励村集体向老人赠予一定股份,村集体把“蛋糕”做大,村里老人也能相应获取更多收益。广东、江西等地还曾出台文件,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组织、社区公益事业资金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助,也可以对个人账户养老金进行有效补充。

解决农民养老焦虑、补齐养老金制度短板,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充分的耐心,一步一步来,也要有相当的决心,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答好这道题。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