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彬州市紧扣“人才强市”战略,聚焦“引才求突破、育才重实效、用才接地气、留才优生态”四大维度,创新推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实际举措,构建起“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柔性引才破壁垒,构建多元聚才格局。突破地域、编制、年龄限制,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构建“全职引才+柔性引智”双轮驱动模式,让各类英才“为我所用”。教育领域,推行“名校托管”工程,引入咸阳启迪教育集团等优质资源,实现3所乡镇中学托管办学,柔性引进6名教育管理人才和2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周末导师”“定期轮岗”等机制,带动本地教师队伍能力跃升,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医疗领域,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建立医联体,打造“假日专家”坐诊、“云端会诊”等柔性服务模式,累计邀请120余名省级专家来彬开展诊疗指导、学科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产业领域更显创新活力,依托新民高端能源化工园区,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五链融合”创新平台,柔性汇聚3名“两院”院士、34名博士及97名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开展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推动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延链补链,成功转化科技成果,带动产值增长。
产教融合育英才,打造技能人才摇篮。聚焦市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人才培育体系,“定制化”培养技能人才。在咸阳市率先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打破普职教育壁垒,开设“文化课+技能课”双轨课程,首年招生197人,探索出“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的育人新路径。市职教中心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与7所高职院校签订“3+2”“3+3”培养协议,与11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战略联盟基地”,开设化工工艺、智能制造等定向班,近三年累计培养技能人才3000余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65%,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聚焦乡村振兴,打造“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品牌,围绕彬州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累计建设13家县级工作站和1家咸阳市级工作站,柔性引进50余名农业专家,开展新品研发、技术推广,培育出“彬州梨脱毒种苗”等3项专利技术,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建设6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0余场次,培育乡土人才1500余名,涌现出“梨产业带头人”“电商新农人”等一批本土创新创业典型。
乡土人才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引擎。坚持把乡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通过“挖掘+培育+扶持”三位一体机制,让“田秀才”“土专家”成为产业振兴的“顶梁柱”。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库,分类收录种植养殖能手、非遗传承人、电商主播等800余人,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依托田间课堂、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2024年累计开展果树修剪、电商运营等培训45场次,培训3000余人次。创新“人才+产业+文旅”融合模式,挖掘彬州非遗文化传承人,建立“非遗工坊”12个,开发彬州灯影牛肉、土织布等特色产品,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精准服务优生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彬州市构建“政策保障+生活服务+情感关怀”三维服务体系,让人才安心扎根、舒心发展。“招才引智办法”从人才落户、社保办理、职称评聘、科研申报、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慰问看望等形式,常态化开展联系服务活动,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凝聚人才思想共识,为彬州发展贡献智慧。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对评选的首批24名突出贡献人才给予每人2400元补贴和免费体检,通过媒体专栏、事迹报告会等宣传人才典型,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供稿:彬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