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高新区以“强化政治引领、健全运行机制、聚焦发展需求、抓实队伍建设、做优服务保障”为抓手,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在人才的“引、育、用、留”上发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人才思想根基
始终把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区党工委中心组成员配备《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并将人才工作纳入中心组重点学习范畴;同时积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活动,向各类人才发放政治理论书籍50余本,引导人才们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爱国奉献、勇于创新。
健全运行机制,凝聚人才工作合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完善“党工委统一领导、人才办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主动担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定期召开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专题会议,分别对人才招引、项目申报、人才服务等工作进行研讨交流,压紧靠实了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责任;年初在2024年全区工作大会上表彰了区2022-2023年度拔尖人才和第五批青年科技军团人选。
优化升级人才政策,打造人才发展“微生态”。修订《渭南高新区智汇高新 产才融合发展若干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从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强人才发展平台、建立“校招共用”机制、加强组织保障5个方面提出25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的“引、育、用、留”的全链条体系,为人才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焦发展需求,构建引才聚才新高地
打通人才引进通道,抛出人才招引“橄榄枝”。坚持“实用急需”原则和“高精尖缺”导向,向区内重点企业征集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清单,编制了《重点企业人才引进计划》《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为靶向引才提供“精准导航”,在区级媒体及时发布19家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公告,提供急需紧缺岗位187个。开展事业人才、产业人才需求征集工作,积极对接市事业人才、产业人才发展院,为我区事业单位、重点企业选派专业型人才,今年共征集到事业人才需求54名,产业人才需求18名。建立起了企业与高校的人才供求对接桥梁,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引进高新区。
开展高校引才活动,启动高校企业“直通车”。以企业需求为向导,借助“春风行动”、春秋季招聘黄金期等开展高校招引人才活动,先后13次赴西安高校开展人才组团招引活动,104家企业累计提供岗位600余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200余人,有效缓解了区内企业引才难的问题,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水源泉”。
抓实队伍建设,打好育才用才组合拳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锤炼青年人才“真本事”。鼓励企业人才自主培养,始终坚持人才强区战略,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为企业提供“政企校”合作平台,将人才、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与企业体制机制优势有机融合,持续增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陕西秦云农产品检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9月份组织开展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活动,组织区内50余名优秀人才参观金钼集团展厅,观看电影《我本是高山》,并号召人才们从榜样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领域中大胆探索,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同时积极参加省市人才培训,组织区内5名高层次人才参加市人才办组织的专题培训。
搭建“人才+项目”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对人才的引领辐射,组织开展了中省创新平台、中省创业平台、中省荣誉奖励补助、省市人才项目申报工作,建成中省市创新创业平台107个,2024年获批市级专家工作站1个,获得中省创新创业平台奖励40万元,专家工作站建站补助10万元。联合高校组建秦创原“三支队伍”37支,促成区内企业与院校围绕人才引育、技术合作、项目开发等开展了合作70余项,木王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攻克的国外高端垄断产品国产替代关键核心技术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在高新落地开花。
做优服务保障,厚植留才敬才沃土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擦亮高新服务“新名片”。打造部门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多维人才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子女就学、居留落户、健康体检、文化娱乐等“绿色通道”,今年来,为中联重科、纽兰德等企业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问题3人次,组织专项体检50名,慰问企业、医院、学校和村(社区)各领域专家人才176名,发放慰问金24.8万元,持续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丰富人文关怀活动,打造近悦远来“生态圈”。常态化服务企业人才,联合企业服务中心,以“周二访企”制度为契机,借助企业服务专员力量,每周二走进企业,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深度服务企业,关爱人才。建立“高新区人才交流群”,广泛吸纳省、市、区级人才加入高新区人才工作“交流群”,走近人才生活“朋友圈”,使人才与人才之间横向衔接、互通有无,共同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献言建策。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渭南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发展中的高新区成就人才。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为渭南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新赋能。
供稿:渭南高新区党群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