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通过拓宽引才渠道、强化平台建设、创优服务保障三方面举措,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多点发力,充盈后备人才“蓄水池”
常态化用好公务员(选调生)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岗教师等人才引进方式,全年招录党政人才48名,招聘高层次人才、医学类本科生、事业岗位人员、特岗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244名。高规格举办“人才兴咸”和“智造三航·科创未来”招商推介大会,面向省内外45家高校、科研院所和160余家企业开展三航产业推介,先后签订产业合作、高端人才团队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55个,累计吸纳投资124.5亿元。带队赴武汉大学参加陕西省“组团式”招才引智(武汉专场)活动,对接招引急需紧缺人才33人,促成签约项目1个。以行业领军人才传习授艺为切入点,在9个领域谋划布局专家人才工作室11个,打造行业引才聚才新窗口,连续5批开展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创建,建立市级工作站9家,吸纳专家69人,推动建立“专家教授+专技人才+乡土人才”的人才梯队。鼓励域内重点企业与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省国防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项目攻关、人才培育等先后建成32个创新平台,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13人。
广搭平台,激活产业发展“核引擎”
聚焦科技、农业、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9个重点领域,差异化、特色化布局打造11个专家人才工作室,采取“领衔人帮教重点对象、重点培养对象辐射带动其他后备人才”的“1+2+N”带徒传技方式,聚集培养拔尖技术人才200余名,晋升高一级职称150余人。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和优势学科,与西安交大等20余所高校共建科研平台,开展对外交流120余次。建立专家人才工作室服务乡村振兴联系点61个,累计帮助解决生产难题180余项。围绕破解制约产业、区域发展的堵点或难题,组织开展项目攻关和课题研究,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创奖项4个、省市级奖项300余个,获得专利授权400项,其中28项科技成果在装备制造、新材料领域推广应用。坚持把基层作为人才施展才华的“主阵地”,在人才资源富集的领域精心组织开展专家人才“组团式”帮扶活动,累计选派农业、教育、卫健、科技、文旅等176名专业技术人才组建29个专家组,定点深入园区、企业、学校、卫生院等50个联系服务基地,对管理人员、青年教师、乡村医生等进行帮带,开展现场讲解、示范指导302期次,打造特色医疗服务点15个,帮带培养基层急缺人才200余名,指导发展阜寨、汤坊等集体经济30多个,有效提高基层发展水平。
健全政策,涵养干事创业“新生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组织部门对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职责,制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规则,厘清成员单位权力责任清单,将人才工作纳入各乡镇、部门单位党建工作责任书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落实了“一把手”围绕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育人才、用人才的“第一责任”。制定《人才开发基金管理办法》,设立专项资金200万元,连续三届评选兴平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上调优秀人才津贴至4800元,奖补优秀企业管理人才150余万元,高站位策划拍摄人才助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专题片《先行》,荣获第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三等奖。以咸阳市相关政策为指导,结合兴平实际起草制定《兴平市高层次人才分级分类确认实施细则》《兴平市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活力若干措施》《兴平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系列政策,致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近三年,联动发挥人社、教育、卫健等部门作用,先后帮助协调解决国防工业一线骨干人才子女入学、重点企业人才引育、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等50余件,充分营造安心、舒心的人才创业环境。
供稿:兴平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