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坚持以改革思维补齐人才发展机制性短板,立足县域人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布局打造11个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专家人才工作室,通过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创新开展带徒传艺、交流推广和难题攻关活动,推动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深度聚合,促进兴平日渐成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和产业高地。
立足发展谋篇布局,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
兴平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针对各领域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现有平台聚合力不强、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载体不活等问题,充分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联动农业、科技、工信等职能部门深入调研、综合研判,探索以各领域领军人才为统领,培养组建专业人才梯队,辐射引领行业发展,实现以人才“雁阵”构筑产业“矩阵”。按照“遴选一名领衔人,建设一个工作室,打造一支团队,培养一批人才,攻关一批难题,促进一项产业,服务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明确在科技、农业、教育等9个重点领域,创建一批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攻关为一体的专家人才工作室,全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产业发展聚集。坚持以政治素养、技能技艺、工作实绩为导向,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单位申报—审核推荐—综合评审—公示命名”等五个环节,择优遴选11个专家人才工作室作为首批支持对象。
紧盯目标从严管理,探索产才融合新路径
兴平坚持把专家人才工作室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精心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科学精准的平台管控机制,让人才与产业相伴相生、互促互融。建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总、组织部门主导、行业部门主管、所在单位主建”的协同管理保障体系,对工作室从场地、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行年初拟定目标、年中总结公示、年底考核评估机制,围绕人才帮带、技术攻关、辐射带动等5方面内容,对全市11个专家人才工作室运行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考评、动态跟踪服务,市财政结合考评结果每年给予3万元—5万元专项补助。建立财政支持机制,从启动保障、专项补助、科研奖励等三方面提供全方位资金保障,对实绩突出的优秀“工作室”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同时,对工作室在开展项目(课题)研究、技术创新、人才评选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引导激励工作室成员创新创业、拼搏实干。
着眼长远稳步推进,打造聚才兴产新引擎
着眼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工作室坚持头雁领航,采取“1名领衔人+2名重点培养对象+N个后备人才”的梯次培养模式,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技能实践、交流研讨等方式,聚集培养拔尖技术人才200余名,晋升高一级职称150余人,有效拓宽本土人才培养路径。着眼优势领域挖潜增效,工作室积极抢抓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历史机遇向外借势、借智、借力,先后与西安交大、西工大等20余所高校共建科研平台,累计创建省市级技术中心17个,国家级科创平台3个,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1513人,开展优势学科对外交流120余次,有效促进人才、技术、信息资源共享。着眼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工作室围绕破解制约产业、区域发展的堵点或难题,建立服务乡村振兴联系点61个,帮助基层解决生产难题180余项,组织开展项目攻关和课题研究,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创奖项4个、省市级奖项300余个,获得专利授权400项,其中28项科技成果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推广应用。
供稿:兴平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