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丹凤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围绕服务保障“一县五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定位,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保障,人才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党管人才,厚植人才发展“新沃土”
人才工作合力不断凝聚。县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县委书记带头抢抓人才“第一资源”,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定期召开县委人才工作会,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人才工作路径愈加明晰。围绕“一县五区”建设,着力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尊师重教十条措施》《构建尊医重卫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具有丹凤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工作质效持续提升。近年来,全县人才规模稳步提升,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更加优良,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3万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25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39人,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创新平台37个,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119人,高级职称504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完成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978.8万元、技术市场交易额3259.88万元。
创新招才机制,打造人才招引“新高地”
领导带头“合力引”。县委书记亲自带队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考察对接葡萄酒产业发展工作,签订葡萄酒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县委明确10名县级领导和14个县级部门联链条包抓10大产业链和35个产业链重点项目责任,创新实施县级领导带头引进、专班招商引进、产业园区率先引进、行业主管部门精准引进等方式,先后促成丹凤葡萄酒、安森曼、新雨丹、永福工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洛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协议6项,促成县人民政府与陕西省人民医院签订医疗卫生“院府合作”协议,丹凤中学与江苏锡山中学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
招商招才“同步引”。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体发力,出台《丹凤县激励乡党回乡创业十条措施》《丹凤县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八条意见》等措施,为返乡创业者发放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吸纳10名以上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连续两年召开招商引资暨乡党回乡发展大会,重奖回乡创业企业家、招引功臣20名,引进全市首家无人机制造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数溪科技数字农业、新雨丹中药材、西部智能家居等7家高新企业落户丹凤。全县组建47支招商引才小分队,建立产业招商和急需紧缺人才同步招引机制,从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了高层次人才70余人。
乡音乡情“温暖引”。发挥南京、西安等6个驻外创业党支部、12个镇办农民工党员服务站、157个村级联络点等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返乡创业推介会、“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等,吸引98名在外能人回村任职,1000余名农民工和退伍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发展,促成22个创新项目落地建设,156名党员人才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育。发挥院士陈发虎、猕猴桃专家雷玉山研究员、葡萄专家张朝红、杨和财教授等丹凤籍在外优秀人才高端引领作用,每年举办“院士专家丹凤行”活动,重点围绕全县康养产业和“菌药果畜酒”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方面开展产学研研究,为推进全县产业发展方面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育强本土人才,做大做强人才“基本盘”
校地合作“共育”。抢抓中国社会科学院帮扶机遇,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丹凤县考察调研,提供智力支持,先后编制撰写了《丹凤县竹林关镇生态宜居旅游发展区总体策划》《古代商於地区的历史文化考察报告》多个可行性报告,为全县文化旅游、工业经济、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秦创原”丹凤创新促进中心平台资源,与上海复旦大学、西安交大、南京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等9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中药材研究方面博士生导师20人、农文康旅专家人才38人,特别是陕师大王喆之、南农大郭巧生教授等11名专家巡回为21家返乡人才创办的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96个。
整合资源“培育”。县委组织部联合商洛开放大学,开展村级“领头人”学历提升工作,累计参加300人,为农村基层培养后备干部。县委组织部统筹涉农支农部门和专家人才服务项目等各类培训资源,依托镇村远程教育站点、劳务就业服务中心等阵地,搭建乡土人才培育平台,采取专题讲座、线上教学、现场指导等方式,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人,举办各类培训40余期5000余人次,选拔乡村振兴专干66人,培育技术能手500余名、电商带货“网红”56人、高素质农民960人、乡村CEO人才40人,我县10名产业带头人获得农业农村部“头雁”认证。
帮带实干“领育”。积极实施“帮带+培训”计划,推行导师“1+N”帮带机制,全县227名返乡党员人才被聘为荣誉村支书(主任),分别与645名村“两委”成员建立帮带关系,共培育“双带”型党员560人、致富能手1112人。用好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县农广校等培训阵地,采取选送进修深造、专题培训、以赛代训等方式,累计开展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厨师等培训40余期6800人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用好“组团”帮扶,激活人才惠民“新引擎”
围绕“便民”,推动医疗水平提升。县医院选派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赴南京交流学习47人次,南京帮扶专家先后帮助修订完善《丹凤县医院科主任竞聘方案》《丹凤县医院护士长竞聘方案》等9项制度,并组建骨三科、新生儿科、康复医学科和健康管理中心等“四个新科室”,与20名本土青年医师建立“师带徒”关系,开展临床教学、教学查房、重点病例义诊等,亲身示范、现场带教。在专家团队的带动下,丹凤县医院18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实施,诊疗技术、科研申报、理论教学实现大幅提升。县医院南京帮扶团队3名医生被县职教中心评为外聘教师,团队联合县医院护理骨干到县职教中心开展护理专业授课170多节,举办技能培训8场次,县医院与新雨丹中药材公司共建中医馆,采购中药制剂200余万元,县职教中心与新雨丹中药材公司、永顺汽贸等8家本土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医校联合、医企联建、校企联动,初步实现了人才共育、产业发展、产教融合。
围绕“利民”,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丹凤中学与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签订合作协议,与雨花台中学开展“同课异构、联合教研”课堂研讨活动,县职教中心与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围绕“教学诊断改进”“教学常规管理”开展结对研修活动,并先后选派37名骨干教师到南京等地跟岗学习和培训。同时,发挥南京雨花台区后方资源,雨花台区教育局向丹凤中学捐赠10万元,建立教师发展基金,争取220万元用于师资培养和网络信息化建设,组织200多名学生到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并与丹凤中学和县职业教育中心共建教学团队10个、建立名师工作室3个、建立联合教研平台9个,实施师徒结对帮扶24对。
围绕“富民”,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国家科技特派团与丹凤县建立4个帮扶产业链,其中食用菌产业组由浙江农科院蔡为明研究员领衔,在链主企业夏琳公司建立食用菌专家工作站,帮助解决大棚湿度控制等问题,使企业由每天亏损1万元转为盈利2万元,生产的双孢菇产品远销日本等10多个国家,双孢菇单品出口额居全省第一,帮带丹凤食用菌产业园发展案例入选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典型案例;葡萄产业组由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兰义宾领衔,联合东凤酒庄,申请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基于风味物质定向调控的果香型葡萄烈性酒生产关键技术”,项目经费276万元,帮带丹凤葡萄产业被认定为第二批陕西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肉鸡产业组由安徽农业大学姜润深教授领衔,对华茂牧业的肉鸡品种甄选、疫病监测净化、鸡肉品牌进行全程指导,帮带华茂牧业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名单;核桃产业组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刘朝斌领衔,传授的核桃高接换优新技术和“省力化”栽培技术,解决了核桃良种化繁殖难的瓶颈问题,大幅降低核桃管理成本,提高了农户经济效益。
建强聚才平台,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人才驿站,搭建人才交流平台。结合“三百四千”工程,全面推进“人才驿站”建设,完善县镇村优秀人才库,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建成棣花镇农文康旅人才驿站、武关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龙驹寨街道资峪沟村乡土人才驿站等6个人才驿站示范点,带动全县建成标准化人才驿站24个。各村(社区)定期召开乡贤能人座谈会,聘任“荣誉书记”“荣誉主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示范、帮扶、带动作用,为“土专家”“田秀才”交流协作、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
专家工作站,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县上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专家工作站作用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建设全县中药材产业链、全县农业产业等专家工作站5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柔性引进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行业领域领军人才38人到企业开展技术“传帮带”,申请技术专利40余项,建立研发中心10个,帮助企业引进6个科技创新团队、解决双孢菇湿度控制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服务团,搭建一线服务平台。县委组织部举行优秀人才服务团助力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全县334名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养殖圈舍、生产一线,开展实地培训和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培育,形成了人才兴产业、产业育人才的融合发展局面,累计现场培训群众1.5万余人,接待咨询群众1200余人次,送技术到田间地头服务群众4800余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8万份,辐射带动3000余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优化留才环境,优化人才成长“生态圈”
做实服务保障。县委每年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人才带薪休假、健康体检、春节慰问等制度,推行“丹凤英才卡”,持卡优秀人才享受医疗就诊、子女入学、商事登记、景区免票、健康体检、住房保障等“绿色通道”服务。对引进的研究生、教育部6所部属院校招聘的公费师范生或“双一流”院校本科应届毕业生,一次性给予安家费10万元,进一步提升引才吸引力。
常态评选表彰。县委每三年评选一届杰出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四类人才长期支持项目,对入选者补助3-10万元;每两年评选一次文化艺术领域等五个类别短期支持项目,对入选者补助2万元。近年来,县委先后表彰30名县级优秀拔尖人才兑现奖励资金30万元,表彰优秀医务工作者20名、丹凤名师30名、项目建设标兵8名、优秀人才服务团队2个,形成了全社会爱才惜才重才的生动局面。同时,有16人入选省级教育名师,4个团队、项目入选市级重点人才创新创业,4人荣获“商洛市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称号,1人荣获商洛市“十佳农民”表彰奖励,4人获得高级职业农民称号,75人获得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称号。
营造浓厚氛围。县委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定期召开全县优秀人才座谈会听取人才意见建议,深入挖掘各类各行业优秀人才典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累计从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68名。县委组织部先后3次在西安交通大学和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举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人才专题研修班,激励引导优秀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各部门、各镇(办)全面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通过开展每季度走访、每半年座谈、每年慰问,营造真心真情关爱人才、用心用情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供稿:丹凤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