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略阳县创新工作思路,从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入手,深入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人才管理网络构架、优化人才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坚持城乡并重、引留培育与挖掘潜能相结合,统筹人才资源向镇村一线转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走出适合略阳县情的路子。2022年获得中国乡村振兴人才论坛 “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优秀案例”。
健全网格,打造人才高效运转链条。建成“县级专家工作站、镇(办)部门人才服务工作站、村(居)乡村振兴顾问”的县镇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实现城乡人才服务机构全覆盖,在全县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镇(街道)负责人协助抓,乡镇村居重点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县上下齐抓共管人才工作的一盘棋格局,统揽各类人才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服务。在山区县人才柔性引进、服务重心下移、人才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有效缓解了引才难、育才慢、人才缺的压力,将党管人才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筑巢引凤,聚集专家做大做强产业。设立专家公寓23套,方便专家来略长期工作生活;建立人才绿卡、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专家咨询等制度;印发《院士专家工作站经费管理办法》,坚持市上资助、县上补助、单位自筹的方式保障充足的科研经费;坚持县级领导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征求意见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尊才重才氛围;按照全县骨干产业布局,按照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不断加大专家工作站创建工作力度。目前,已建成专家工作站17个,其中市级专家工作站9个、县级专家工作站8个,柔性引进专家71人。按照“建设一个工作站,打造一支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服务一方发展”的思路,依托专家工作站,邀请专家人才定期不定期来略阳举办讲座,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推广、项目培育等工作,通过专家助力,培育了高山冷水米、食用菌、猪苓、天麻等骨干产业。其中,金禾公司高山冷水米项目2022年实现年产值达2100余万元;“陕西略阳草莓科技小院”项目获得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协支持;太空育种、辐照育种处于全国前列;杜仲品种国审区域化栽培试验在全国数省开展科研工作。强链、延链、补链,推动骨干产业高质量发展。
铺路架桥,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坚持党管人才,在17个镇(街道)和9个行业牵头部门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26个,做到县级人才工作有抓手、部门单位有牵头、村级人才有管头,单位党委(组)书记兼任站长,组织委员(党务工作者)兼任管理员,按照“五个有”(有办公场所、挂牌、工作人员、宣传栏、工作制度)的标准建设,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建立一个工作站,打造一支队伍,储备一批人才,培育一批产业。依托人才服务工作站,建立县、镇(街道)两级优秀人才数据库,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管理,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人才交流、学习培训、产学研合作等保障服务,坚持引进专家人才(建立专家工作站)、返聘退职(退休)干部、聘任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乡村振兴顾问)、临聘紧缺岗位人员等4种途径引进人才。坚持人才动态化管理,按需引才,量才使用,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将党管人才落实到镇村党组织,有效地推动人才工作落地落实,激发和调动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凤还巢,统揽本土人才反哺桑梓。坚持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选聘本乡本土各领域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顾问,全县152个村(居)聘任乡村振兴顾问3100余名。围绕七个方面开展工作:争取项目参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填补资金项目不足和覆盖“盲区”,通过乡村振兴顾问每年引进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其中个人争取最大项目资金额150万元、个人捐助金额最高达180万元;协助引进成熟企业助推产业发展;鼓励返乡创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富民增收;在疫情防控、救灾救助等突发应急时,启动捐助渠道解决群众燃眉之急;举办讲座培训,引导教育群众走上“明理、诚信、感恩、自强”的道路;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顾问个人特长,创建了金家河社区等一批中省先进村(社区),提高村(居)整体工作上水平。吴军等退休干部坚持义务书写对联;马爱平等社会爱心人士坚持义务举办讲座;有效弥补了贫困村特别是非贫困村资金和项目不足的难题,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