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发展,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要破解我国地区之间人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才资源总量较小、人才结构失衡、人才资源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西部大部分省区人才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较后。
西部地区要想缩小与东部、中部地区的差距,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勇于创新,不断实践,集聚天下英才,激发人才活力,以人才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深刻意识到,西部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最急迫的就是要切实把人才资源放到战略地位上,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者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资源的战略地位,并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机制和措施,把“重人才、抓人才工作”内化成内在意识;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后发优势,借鉴东中部地区的经验、避免发展误区,进行更为长期和更加有效的人才战略规划和布局,对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人才公共服务等全链条进行优先谋划。
实践中,陕西省不断寻找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问题的症结所在,注重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吸引、留住、使用、激励、服务人才,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真正能够对“人才链”上各个环节的人才进行全过程、个性化的管理,从而形成人才制度红利,为陕西省跨越发展提供智力引领和人才支撑。
同时,陕西在现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加大措施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强化保障让人才“留”下来,强化制度让人才“活”起来,强化服务让人才事业“飞”起来,逐步打造起生态好、环境优、人才聚、事业兴的环境磁场。
本期《中国人才》杂志《人才改革纵深行——走进陕西》,让我们共同领略新时代“三秦大地”人才工作发展的路径。
唱响“人才西进”的“三秦变奏曲”
——陕西积极探索西部地区人才发展有效路径
重大科创平台建立,政策服务不断升级迭代,新发展时期的陕西,正朝着西部创新人才高地阔步前进。
2013年,26岁的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生杨洋回到了老家西安,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如今她已经成为这里激光器团队的负责人,带领着和她一样年轻的团队奋力攻坚。
2020年,90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周文昊放弃了北京和其他发达地区伸出的橄榄枝,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始他新阶段的工作生活,“我相信自己的选择,这里有我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年轻的脸上洋溢着信心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
陕西,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在陕落户,给陕西留下了一份较为殷实的人才“家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气候条件等影响,有着殷实人才“家底”的三秦大地,也曾被“孔雀东南飞”深深困扰,有着难以言说的人才流失之痛。
即便如此,陕西依然克服困难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2020年生产总值超过2.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6.5%和11.1%。
2015年2月、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西考察工作,对陕西人才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上下的士气,全省自觉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政策服务,利用自身优势,搭建重大科创平台引才聚才,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的有效路径。
破解科教大省的人才流失之痛——
举全省之力用心用情用力聚才育才用才
高等院校110所,科研院所130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110余个,各类人才总量597万,约占总人口的15%;在陕“两院”院士66名,国家级计划入选专家57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49名……
与其他西部省区不同,陕西的科教和人才资源较为丰富,然而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陕西多年面临人才流失之痛,一些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有的县区农、林、牧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2.6%,科技人才占1.2%;有的县区事业单位辞职或调出人员与招录人员比例为1:2,就连西安这样的国家中心城市也一度面临人才外流的问题。
这样的“老问题”,陕西该如何更好地解决?面对总书记寄予的厚望,科研大省、人才大省陕西如何勇立潮头、充分发挥好自身创新资源优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陕西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那就是——“举全省之力用心用情用力用才聚才育才”。
陕西将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主要领导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反复强调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作用。各级党委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同时把人才发展作为专章列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把人才强省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进行专题部署。
在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将“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加快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作为第一项任务,用了近2000字的篇幅,从6个方面对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作出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中,均将人才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确定目标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责任分工。省委组织部也专门出台《组织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追赶超越若干措施》,提出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政府+企业”联合引才、创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提高基层一线人才待遇等硬举措。
从2012年开始,陕西每年设立2亿元的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专项资金。近两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财政收入吃紧、各项支出普遍缩减的情况下,坚持再困难也不能亏欠人才,特别将人才专项经费提高到4亿元。近三年省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0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1286人;支持高水平领军人才460余人、创新团队200多个。各市(区)也分别设立了1000万元至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在保证投入的同时,一系列举措也在不断跟进。陕西省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了以《陕西省“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为总纲,《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等为支撑的“1+16”政策体系,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陕西追赶超越步伐上保持秦人的‘拧劲’,因此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讲认真、敢较真的犟劲,盯住不放,一抓到底,力求每一项政策都落到地上、见到实效。”陕西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创新平台模式盘活留住人才
从上海到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波澜壮阔的西迁,而2015年,西安交通大学完成了另一场迁徙,被誉为第二次西迁。
西安西部,渭河南岸,一个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正在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现代化的足球场,整齐的校舍,这里是这所百年老校的新家——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人才留不留得住,平台是关键。处在新发展阶段的陕西,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如何破除科教资源丰富却要“抱着金碗找饭吃”的窘境,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现有资源,更好地留住人才,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是陕西面临的课题,对此,陕西进行了深入探索。
探索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以下简称“创新港”)应运而生,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由平台区、学院区及孵化区构成,平台区约5000亩,在理、工、医、文四大方向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300多个科研平台,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2017年创新港科创基地一期项目开工,2018年建成使用。2019年9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办了第一次开学典礼。2020年9月,创新港“科创月”活动盛大启动,29个研究院的300多个科研平台集中向全世界展示科技成果和进展,开启全球合作新模式。目前,创新港已经拥有近8000名研究生、29个研究院、8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300多个科研机构、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3万余名科研人才。
然而陕西的目标不只这些,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用活人才,激活机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堵点,释放创新活力,陕西下了一盘更大的棋,那就是——秦创原。
秦创原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简称,秦,就是要有老秦人那股干事创业的“拧劲儿”;创,就是要创新、创业、创造、创优;原,就是要追根溯源,打造创新驱动高原高地,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这个平台被赋予的重要使命。在3月30日召开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授牌签约仪式上,陕西省委主要领导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建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迈出创新驱动发展新步伐,为新时代追赶超越注入强大动力。
按照规划,秦创原将着力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以加速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为主线,以项目和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为保障,打造陕西科技创新新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秦创原将总窗口设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和西咸新区,各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市都可以参与其中,各得其所,共同推动人才聚集和创新发展。
从听说秦创原,到成为秦创原的切实受益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赵鲁豫和他所领衔的创业公司,只用了几个月时间。
在秦创原支持下,这家从大学校园走出的科技型初创企业,在创业的关键阶段获得创投基金青睐,实现了自主研发的“硬科技”产品走向规模化量产。同时,得以站上“秦创原”平台,着手运筹与产业、市场进一步对接的无限可能……
随着建设的推进,秦创原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服务保障的措施,把像赵鲁豫这样在陕高校的优秀人才留在秦创原,并且将加大对高校、院所、国企聘请海外人才的政策支持,着力构筑国内外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高地,打造秦创原人才工作品牌。
此外,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秦创原将在重点领域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达到2000家;建成双创服务平台30个以上,创新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亿元。不难想象,在这个量级和规模下,秦创原这个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将会为陕西集聚多少高层次人才!
“我的创业梦在西咸飞起来了”——
打好情怀牌、关爱牌、服务牌
2009年,在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奇伟心中是充满曲折的一年,也是让他倍感温暖的一年。
任奇伟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后赴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学成后,他开始从事存储器产品研发,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06年,任奇伟告别供职多年的荷兰飞利浦公司,举家回国,落户西安。当时,奇梦达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梦达西安公司”)刚从德国英飞凌拆分成立,任奇伟入职该公司,负责存储器产品设计。
作为奇梦达最重要的研发中心之一,奇梦达西安公司拥有一支50人规模、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团队。在任奇伟的参与带领下,该中心曾成功设计开发出多款存储器产品,在全球实现大宗量产销售。不料好景不长,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奇梦达西安公司宣布破产,开始解散清算。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存储器事业的专业人员,任奇伟深知,保住这支研发团队对中国存储器的发展意义重大。经过各个方面几个月的努力,他们成功被山东浪潮公司收购,研发团队保住了!
而这当中,陕西为留住人才所做的努力,让任奇伟印象深刻。
从奇梦达破产开始,西安高新区就专门成立了一套班子,应对奇梦达破产后在西安的团队去向问题,就是想把这个技术留下来,不要让团队因为破产受到影响。奇梦达西安公司被山东浪潮公司签约后,为了把这支团队留在陕西,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西安高新区也费尽了心思,他们积极与山东浪潮集团协商,与任奇伟团队沟通,帮助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最后成功把以任奇伟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留在了西安。而今留在陕西的这支团队已经成为集团研发的中坚力量,也为陕西甚至全国的半导体技术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陕西的这些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各方满满的关怀。”任奇伟不无激动地说:“2011年,我由西安高新区推荐到市里,然后到省里, 2015年又入选了国家特聘专家,2018年作为特殊人才获得了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按照原来的政策,我这种情况不能评职称,后来国家政策出来后,省市针对我们这类高层次人才出台了特殊政策,根据这个政策,我符合要求就评上了,我是做技术的,评上职称对我在专业上是很大的认可,这让我很振奋。”
在陕西,类似的服务人才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故事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方向——用充分的尊重、足够的信任、真诚的关心,真正让人才把心留下、把根扎深。
“我们资金上遇到了困难,想了很多办法还没能解决,新区不知道有没有办法?”
“我们研究研究,看能不能针对你们的情况拿出专门政策,开始一对一特殊扶持。”
“我们公司在这里发展不错,想增加一些场地,但因为行业特殊,对办公条件有要求,不知道新区能不能满足?”
“好啊,你们的需求尽管提,我们会尽所能想办法的。”
这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党委副书记张志杰跟园区创业人才的对话。在西咸新区,这样的对话并不鲜见,工作人员定期就会找人才沟通交流,张志杰经常亲自到企业一线走访调研,了解人才需求,为人才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方面非常感谢西咸新区,可以说我的创业梦在西咸飞起来了。”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俊岭说:“创业初期,我拿自己的积蓄进行创新研发,但当自己的资金在起步阶段快用完的时候,西咸新区出台了针对国家级专家的政策,因为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按照政策获得了多方面支持:一方面给我们创业基金三百万;第二给了我一千平方米免费使用的工作场地。这两个政策都使我可以把事业继续进行下去,针对我个人还有一些其他的引进方面的政策,都在逐步落实。”
在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西安瞪羚谷创业社区,在革命圣地延安……在我们走访的每一处,几乎都能听到这样的故事,三秦大地上的人才工作者像“孺子牛”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用自己的真心、真情服务着人才,帮助着人才。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一个故事:2020年,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工程师李成山断然拒绝了南方发达地区的高薪邀请,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许这就是陕西这些年以情动人、以情留人的最有力证明。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