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素有“文化县”美誉,人才辈出,走南闯北的米脂人在世界各地书写着精彩和传奇。近年来,米脂深挖在外人才“富矿”,着力打破在外人才“信息孤岛”,大力实施“引凤回巢”工程,逐步形成智力助家乡、项目回家乡、人才留家乡的局面,汇聚起推动米脂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信息库”实现精准对接
要实现昔日“孔雀飞”,今朝“凤还巢”的目标。首先要精准摸清在外人才家底,让在外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才能确保精准引回,反哺米脂。因此,米脂广泛组织行业、镇村开展人才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全面摸清在外人才底数,建立起《米脂籍在外人才信息库》。注重对信息库的动态化管理,逐条逐人核实人才类别、就业单位、行业领域等信息,按照行业、区域、意向等进行细致分类,使在外人才情况一目了然;定期更新库内人才信息,常态化接受人才入库申请,不断提升库内信息“含金量”。
凭借对在外人才信息库的精细化管理,共梳理党政、企业、专家、经营管理四大类289名“高精尖缺”在外人才,聚焦各行业、街镇发展现实需求,建立人才需求“清单”,及时共享库内意向信息,优先对接医疗、教育等急需领域在外专家以及有意回乡创业企业家,让回归意向与现实需求实现“靶向”对接,铺就引才回乡的“快速路”。
“柔引进”保障智力回归
“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越是高端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越需要破除桎梏,创造尽可能宽松适宜的外在环境。针对“土窝窝”常留不住“金凤凰”的客观情况,米脂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做好“借”字文章,在不改变在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返聘、兼职、咨询讲学、定期服务等多种形式,促进其科研成果、人脉资金等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借智回归、撬动发展,破解引回难的壁垒。
在米脂中学,通过柔性引进机制,邀请48名全国著名专家和教授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建立10个“名师工作室”,推出特级教师4人,省、市学科带头人6人,完成省级以上课题14项,智力的柔性回归使得米脂中学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也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了“硬”支撑。
在米脂县植保植检站,借助柔性引进机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名专家入驻工作站,与产业大户建立长期的技术咨询和合作服务关系。每年开展实地授课30次以上,培训5000多人次,解决了主导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
看似另辟蹊径、退而求其次的柔引才,即赋予所引回人才一定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又成为适时引进急需人才的新途径,实现用最低的成本,补齐“高、精、急”缺短板的目的。
“硬措施”搭好发展平台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是回归人才施展才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也是凝聚人才回归的“强磁场”,平台搭不好,则吸引不回人才。为此,米脂在政策扶持、资源开放、事业发展、环境保障等方面大幅度向人才倾斜,为广大米脂籍优秀人才回乡施展才华搭好“舞台”。
倾心搞好政策扶持,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实施办法,围绕科教文卫、农业产业等重点领域急需人才,从人才选拔、成果转化收益、创新创造激励等方面提供明确政策支持。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行线上“不见面”、线下“最多跑一次”模式,为回归人才创办企业提供“一表申请、一窗发放”便捷服务。按照“一事一议”办法,解决人才回归用地、筹资等问题,为引回人才创造宽松创业环境。把引才回归作为强村富民的有力抓手,一方面为回归人才优先提供政治待遇,选举有意为乡村服务的20名回乡人才为村级“一肩挑”书记,把36名回乡人才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另一方面为回归人才提供发展支持,每年拿出上千万资金,为回乡创业的山地苹果种植大户每亩补助3000元,带动全县发展山地苹果22.5万亩。
“真感情”留住回归之才
故乡是在外游子难以割舍的牵挂,正因为在外人才对故土有一种别样的深情,有回馈、报效、振兴和繁荣家乡的夙愿。因此,借助乡情乡愁纽带,加之真情实意,能够确保“请得动”人、“留得住”人、“发展好”人。
建好联络站,在县委组织部设立在外米脂籍人才联络办,重点行业,各街镇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站,负责联系协调在外米脂籍人才回乡工作创业,做到有人可联。
搭好连心桥,在西安、延安等在外人才聚集地建立商会等群团组织,每年组织同乡联谊会、家乡行等交流活动,大力宣传和推介米脂发展新成就,激发在外人才关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热情。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作用,鼓励支持个人和社会组织宣传、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创造暖环境,建立急需紧缺性人才引进方式和待遇“一人一策”的办法,放宽年龄、学历限制。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制度,在家属落户、子女入学、医疗社保、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总结宣传回归人才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提高全社会对回归人才的知晓度和认同度,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供稿:米脂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