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才引智,绝非“一引了之”。摒弃“重引轻育”的短视行为,将引才的热度转化为育才的深度、留才的温度,变政策红包为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的成长礼包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人才新政,着眼发展急切需求和长远布局,聚焦城市发展短板、产业布局,因事择人、精准引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然而,一些地方在人才引进上上演着“前半场锣鼓喧天,后半程偃旗息鼓”的尴尬局面:重金承诺的安家费、住房补贴难以足额及时兑现;高调宣传的人才服务政策,却在解决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上大打折扣;引进前许诺的广阔平台,入职后遭遇专业错配、平台匮乏,人才难展所长。这种“半程即止”现象,不仅造成前期投入的浪费,更严重损害地方信誉,削弱人才扎根信心,影响区域人才生态。
深究“半程即止”的根源,在于思想理念的偏差。有的重数量轻长远,将“人才数量”视为短期政绩指标,追求签约轰动效应,忽视人才价值释放长期性。有的重前端轻后期,视人才引进为“一次性投入”,重“引才”成本,轻“育才留才”的持续性投入,人才政策及配套举措缺乏长远系统规划。有的重引进轻使用,过度关注“引进了谁”,却忽视“如何用得好”“怎样留得住”,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招才引智,绝非“一引了之”,而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的马拉松。唯有摒弃短视行为,将引才的热度转化为育才的深度、留才的温度,变政策红包为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的成长礼包,才能真正构筑起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比如,建立引才承诺兑现的刚性约束机制,确保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真金白银”及时足额到位,杜绝“空头支票”;根据人才专业特长、发展规划,科学配置岗位,避免“引而不用”“用非所长”;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评估各项政策兑现度、人才满意度及引才效益。当一座城市能悉心呵护每一颗“人才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一同出彩的美好图景方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