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好不好,用人单位说了算。要坚持谁使用、谁评价,谁懂行、谁评价,向用人主体授权
近年来,各地纷纷投入重金吸引高端人才。然而,有少数顶着“帽子”光环的人才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有些实用型人才碍于没有“帽子”,成长受限、实际价值被低估。人才评价必须破除只看“帽子”的窠臼,以更精准的评价、更灵活的机制、更鲜明的导向用好人才。
长期以来,人才评价依赖学历、职称、论文数量等显性标签,致使一些应用型、实用型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人才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涵盖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问题。要探索利用大数据建立人才全息画像,分析人才在企业发展、科研攻关等环节发挥的实际作用、带来的切实变化,推动评价从经验判断到智能判断升级,让真才实学穿透“标签迷雾”。
人才好不好,用人单位说了算。要坚持谁使用、谁评价,谁懂行、谁评价,向用人主体授权,突出业内同行评价,引入市场和社会评价,创新重点企业“举荐”、重大项目“直通车”等评价模式,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评价责任制度和信誉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评价结果失实、失真乃至造假的,严肃追责问责,不断提升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评价人才是为了更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人才,若人才评价结论被束之高阁,再精准的“画像”、再灵活的机制也无意义。要建立人才评价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灵活采用复审认定、个人述职、实践操作、年度考核等不同方式评价人才实际作用,对作用发挥不合格、创新能力不突出的,暂缓年度奖励补贴发放,推动有序退出。同时加大激励力度,对切实发挥作用的,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