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抢抓蚕桑丝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机遇,聚焦产业管理粗放、链条不长、研发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探索推行“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助企兴产新路径,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智囊团”作用,推动全县2.25万亩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派团献智,产业强链。围绕高效密植桑园建设、经营主体培育、标准化蚕室建设、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省力化养蚕技术等环节技术攻关,探索产业转型新路径,深化校地企合作,组建由国家科技特派团蚕桑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蚕桑丝绸研究所所长苏超为主要成员的“国家科技特派团”,定期到县入园入室实地考察与分析,对蚕桑产业发展、蚕桑专家工作站建设、技术创新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等核心环节“把脉问诊”,助力蚕桑产业向新、向优延链强链。
搭建平台,破解难题。坚持“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建立桑苗培育、桑园管理、小蚕共育、蚕茧品质提升和蚕茧加工及蚕丝被生产两个县级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蚕桑领域专家团队10余人,从县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支持20万元技术攻关补助资金,通过“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共研破题机制,先后培育推广“强桑1号”“农桑14”等优良适生桑品种,并引入新蚕品种“781×7532”“锦绣×潇湘”“两广二号”使得产茧量大幅提升,探索出“两段式共育三季式养蚕”和“滚动压茬式养蚕”既降成本又省力,累计解决技术缺乏、蚕丝产品销售、市场风险等问题20余项。
多元发展,产兴民富。坚持蚕桑产业链纵向延伸和资源开发横向拓展,以专家团队带领本土蚕农技术人才,推动蚕桑全产业链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品多元化延伸。2024年全县实现养蚕1.8万张、产茧700吨,实施桑园低改2000亩、粮桑套种4300亩,桑园套养养鸡45000只,新增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蚕桑家庭农场2个。同时专家团队勇挑大梁,汇聚智力开辟新路径,推动蚕桑产业向桑芽茶、桑叶菜、桑叶粉、桑叶面条和蚕丝被生产延链,实现年生产桑芽茶8吨、桑叶菜13.5吨、桑叶粉50吨、桑叶面条3000吨和蚕丝被10000条,蚕桑综合收入达1.2亿元,以多元化路径助推产业增效、蚕农增收。
(供稿:汉阴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