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科研舞弊不是捷径是绝径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1 作者:张双双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一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24名涉事人员3年内、5年内、7年内甚至永久不得申请和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对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来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仅科研活动有了坚强保障,职业发展也有了“加分项”。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催生了大量突破性创新成果,但也有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违反评审规范或打探评审信息、买卖论文或实验数据、委托他人投稿、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等,妄图“走捷径”来获取项目支持。

通过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近路,看起来走的是条捷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可能走向“绝径”。论文抄袭的教授被直接开除、买卖论文的毕业生被取消学位、学术造假的明星人设崩塌……前车之鉴一再证明,科研不端行为,不仅败坏个人学术声誉,还可能葬送整个职业生涯。科研资源竞争激烈、评价考核压力大、追“帽子”热度不减等,加剧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导致误入歧途。从长远来看,科研不端会浪费来之不易的科研资源,侵蚀科研生态的诚信根基,破坏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抑制科技创新的活力,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科学家精神背道而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甘坐“冷板凳”,是一种平心静气从事科研工作、追求科学真理的心境。“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伟大成就背后,无不凝结着老一辈科学家和当代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的宝贵精神。科研之路绝非坦途,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唾手可得的成果。每一项重大科研突破,都来自长期积累和实践探索。

科研生态的健康发展,仅靠科研人员的自律远远不够,还需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严格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心存侥幸者不敢触碰红线、学术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积极推进“破四唯”“立新标”,完善评价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合理的科研环境,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身于科研事业、释放创新活力。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让科研人员在正向激励中坚守初心、实事求是,摒弃浮躁功利的心态。

坚定有力做困难而正确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沿着正道一往无前。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