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强化人才分类评价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3-31 10:44 作者:吴振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人才评价,贵在精准,要建立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以精准评价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精准评价内容,画好“刻度尺”。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人才职责和特点,要健全科学精准、各有侧重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着重评价提出和解决行业重大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核心价值、学术行业影响等;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着重评价重大技术突破、取得发明专利、产品成果孵化等实际贡献;对技能人才,着重评价技能竞赛、工艺技术革新、行业标准开发等实际能力和业绩。

多元立体评价,找准“评价人”。精准评价人才,关键还要解决好“谁来评、怎么评”的问题。要健全人才评价方式,坚持“谁了解谁评价”“谁使用谁评价”,充分发挥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作用,科学设立适用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强化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第三方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注重市场反馈与用户体验,引导市场、用户、专家等第三方深度参与;对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和服务对象的评价作用,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强化结果运用,树好“风向标”。人才评价不能“一评了之”,还需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根据人才评价结果,建立与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相匹配的待遇保障制度体系。要注重与薪酬待遇挂钩,通过协议工资、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方式给予物质奖励,让人才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要注重与荣誉激励挂钩,把岗位贡献度作为评先树优、党委走访慰问等重要依据,让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同时,要将评价结果与金融服务、住房安居、医疗保障等挂钩,推动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