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董梅,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研部负责人熊江荣分别参加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的平行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人才培养大计。
3月29日,记者围绕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记者: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您这次参加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董梅:这次年会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举办了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我现场体验了科技之美,也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蓬勃发展的力量。
此次论坛进一步强化了我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让我意识到立足高职院校实际,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记者:作为西工大的老师和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您在此次论坛的平行论坛上就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进行了哪些分享?
符新伟: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的重要摇篮之一。我在平行论坛上作了题为《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向大家介绍了西工大作为陕西先行试点高校,探索实施以“三项改革”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相关经验。
国家大学科技园始终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结合,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全流程贯通式管理体系,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注入强劲动能。在论坛后的圆桌会议上,我与相关专家分享了学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反哺“总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举措。不少专家学者在会后和我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作为陕西无人机应用领域校企合作的企方相关负责人,您在此次论坛上分享了哪些经验,有哪些收获?
熊江荣:我们公司作为“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国际联盟理事单位,一直活跃在国际职业教育一线。我们通过技能开发、产教融合和国际标准对接等形式,助力各国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比如,我们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为老挝巴巴萨技术学院开发国际化教学资源,共计开发《无人机组装与调试》等6本中英双语教材及课程资源;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推动下,我们与吉尔吉斯斯坦拉扎科夫国立技术大学以校企共建的方式成立“秦岭工坊”,开发适合当地的相关课程,助力国际人才培养。
我们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收获也很多。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一交流平台拓展了全球化视野,抢占了相关技术的合作先机;另一方面,我们在年会上学到更多产教融合的经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无人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记者:作为学校分管人才培养工作的副校长,参加此次论坛后,您在学校人才培养上有哪些新打算?
董梅:此次论坛上展出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系统等与我校专业高度相关,我对相关展览进行了重点参观学习。我们会根据展出成果,积极对接产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尽快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
此外,多家参展企业展示了校企合作成果,如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实训设备联合开发案例等,让我意识到学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重构新技术课程体系,加大智能交通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力度,在合作模式上突破障碍,与龙头企业推进深度融合、共建产业学院,引入企业项目,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