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陕西充分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讲好思政课、签订带徒协议、组建创新工作室联盟等形式,推动产业链协同升级——

劳模服务团跨行业“传经送宝”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6 09:33 作者:郭军 郝佳伟

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举行职工入职思政第一课。图为省劳动模范郭辉分享成长故事。受访者供图

前不久,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在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举行职工入职思政第一课。两位陕西省劳模——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整机检验员郭辉、电器设计主任王海龙讲述的成长故事,在40多位新入职员工中引发强烈反响。

这也是陕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的第一课。2024年12月31日,陕西“中国工人大思政课”实施方案印发,要求通过劳模讲述个人成长历程和企业发展历史,为职工上好入职思政第一课。

“今年,我们将在全系统开展100场思政课,还将推出‘老中青三代劳模话企业发展史’舞台剧。”3月18日,陕西省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主席刘小萍表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

陕西省国防系统拥有全国6%的国防科技工业高端人才,仅核工业、航天等领域就聚集着近千名省部级以上劳模。如何让各企业的“技术大拿”形成合力?陕西省国防系统在全国率先跨行业组建劳模服务团。

省国防工会主席马宏伟说:“劳模服务团的成立起到了解决企业‘技术传承断档、创新资源分散’难题的作用。”

大国工匠刘湘宾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107厂数控铣工、首席技师。他们团队的超精密机械加工水平达到行业一流。

“青年成才要喝下三碗水:冷水、汗水、泪水。”刘湘宾在航天210所青年夜校的演讲引人深思。他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鼓励青年要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自成立以来,省国防系统劳模服务团先后走进200余家企业、院校宣讲,覆盖超10万人次。16位劳模还与10所高职院校签约客座教授。

大国工匠张新停展示“鸡蛋钻孔、蛋膜无损”绝技的短视频播放量超1200万次;大国工匠徐立平将技能报国故事融入思政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孟虎在国防邮电产业工匠学院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中提出“产改有我”倡议,全国多家企业积极响应。

近年来,劳模服务团构建起“竞赛锤炼+大师带徒+校企共育”全链条培养机制。

在2024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刘湘宾、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勇峰为选手提供技术指导。

大国工匠何小虎被青海大学等高校特聘为讲师,开发车削复合技术等6门实践课程,累计授课580课时。陕西省劳模万胜强将飞机铆装工艺融入教学,指导开发的“航空钣金成形技术”教材被列为国家规划教材。

劳模服务团先后签订带徒协议217份。

张勇峰在陕西美鑫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徒8人,带领团队攻克薄壁焊接变形控制难题,使产品合格率从89%提升至97.6%。三秦工匠李国栋签约15名徒弟,为他们量身定制“基础训练+项目实战+创新孵化”培养方案。贾广杰技能大师工作室与西京学院共建“数字化制造精英班”,毕业生就业率100%,其中60%进入国防重点企业。

劳模服务团成立以来,在劳模工匠助力下,陕西国防系统培养出2名“中国质量工匠”、6名大国工匠、39名三秦工匠、60名陕西国防工匠、近千名各级技术能手,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持续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劳模服务团通过创新工作室联盟模式,形成跨产业链技术攻坚网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贾广杰牵头组建的数字化制造创新工作室联盟,聚集7家企业的技术精英,开展联合攻关20余次。团队攻克的“复杂曲面数字化加工技术”,使某型号零件加工效率提升40%,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通过跨界合作,劳模服务团将创新从实验室单点突破,扩展为产业链协同升级。

2024年,省国防系统劳模服务团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30余次,组织专家团队“会诊”解决技术难题40余项,帮助企业获得专利授权20余项。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