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筑巢引凤促发展 人才兴汉建新功

——汉阴县2024年人才工作综述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12-27 09:54 作者:刘 虎 冯友松 尹晓慧

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回顾2024,是守正创新的一年;梳理2024,是踔厉奋发的一年;总结2024,是勇毅前行的一年。这一年,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诚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栓心留才,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升级,人才服务保障不断加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正在锦绣汉阴大地上开花结果。

下好先手棋栽好引才“金梧桐”

对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于人才的渴求,汉阴也从不缺乏诚意和真心。纵观这一年,着力破解瓶颈制约、释放改革红利,不遗余力拓展引才聚智渠道。

请问您学什么专业?打算应聘哪所学校?我这有人才招聘相关政策,请你看看,有啥疑问请直接说……。这是12月7日,在2025届陕西省普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联盟招聘会上听到最多的声音。

“组团式”招贤纳士,入校对接、延揽人才,县委编办、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和相关学校负责人主动到高校对接,开展“广聚贤才·智汇汉阴”人才宣介,引进教育紧缺人才。“通过宣传、细心解答,现场通过综合测评、微型课、教学技能展示等方式,择优拟选录国家“优师计划”和省级“优师计划”师范生共29名,比我们预想的结果好多了。”县教体局副局长喻达斌在招聘会结束后说道。

人才兴则发展兴,人才强则发展强。坚持把人才工作为强县之基、发展之本和转型之要。这一年,高站位谋划,高标准落实,召开县委人才工作大会,科学制定人才重点任务清单,精准用好吸引人才人口政策措施、百名博士助百企措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等硬政策,形成“专项补助+奖励激励+担保贷款+综合资金支持”的多层次扶持体系。

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围绕县域新材料、富硒食品、生态旅游、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实施“双招双引”“三张清单”“百名博士助百企”“归雁兴汉”等机制,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这一年,建立重点项目、产业、企业“三张清单”105个,成功对接省级以上专家50余人,打好“乡情、感情、事业、服务”四张牌,吸引439名新村民(新乡贤)回乡创业,实施“公开招+柔性引+灵活调”机制,公开招录机关事业单位190人。

如今的汉阴,一批批专家人才带着技术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一位位高端人才带着项目创业、一拨拨专业骨干走出去学真经,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下好长远棋打造育才“新高地”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

汉阴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十大工程”,瞄准育才“真需要”,通过“就地挖潜”育才为主、回引返乡人才为辅、招引外地人才为补充的思路,让人才队伍“壮”起来。

“乡土人才”评职称,“土专家”脱颖而出。查海家是铁佛寺镇合一村村民,谈起职称怎么评定?需要哪些条件?从事天麻种植近十年的查海家说到:“每年县上举办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通过理论学习、研讨分享、技能操作等环节,考核合格后颁发职称等级证书,我是2022年被认定的初级职称。”

实现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型,让农民有特殊身份。三年来全县累计培育乡土人才8400余人,认定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83人、初级职称2070人,123名“土专家”成为示范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创办人。

该县采取“乡村人才超市主培、产业专家站代培、组团式服务队跟踪培和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激励的“3+1”模式,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永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像查海家那样本地培养的“土专家”只是该县从“普通人”到“新农人”再到“兴农人”的一个缩影,还有郭昌和、黄金章、颜玉斌、陈小松、胡洪申、徐春、唐春华、王世峰、朱朝宝等一批“能讲、能干、有技术”的“土专家”在不同产业领域中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产生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化学效应”。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施“教育卫生人才培养、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等十大工程,发挥县职教中心、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汉阴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理论+技能”“内育+外培”“组团技术服务”等方式抓实本土人才培育。2024年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电商直播、种养殖、经营管理型等实用人才3200余人,培育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烹饪等技能人才2000余人,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培训3600人,一批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成为带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风向标”。

下好制胜棋争做用才“搭梯人”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求所为。“搭建舞台”让更多人才“动”起来。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建“专家工作站”、本土人才提技建“乡村人才超市”、乡村头雁提能建“练兵场”,构建以“专家人才+高技能人才+乡土人才”用才机制,发挥4个田间学校和6个科研院校汉阴研究实训基地及14个产业专家工作站作用,将专家人才集聚到县域5大重点产业链,乡土人才嵌在“三农”各领域,引导各类人才在一线建功立业。

立冬过后,在汉阴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专家们”指导农户翻地、修枝、追肥、病虫害防治的身影,通过精细管护,一片片油菜、一块块茶园、果园、桑园变成了示范园。

实施“产业+人才+农户”工程,发挥“乡土专家”技能优势,“组团式帮扶”6个,28名高素质农民以粮油蔬菜、畜牧水产、蚕桑茶叶、林果、魔芋中药材等产业,通过召开产业实用技术培训会、电话咨询、视频答疑、手机短讯回复等方式到田间地头、到茶园桑园现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服务达700余户,技术跟踪指导2000人次,电话咨询、微信交流技术分享1800人次,深受农户好评。

蚕桑技术团队牵头人郭昌和欣慰地说到:“自组建帮扶团队以来,把本土人才作用激发出来了,而且群众免费在家门口就能学技能,也能很好的用到生产中。”作为地地道道的汉阴人,郭昌和凭借多年的养蚕经验,今年义务为全县从事养蚕群众开展讲座10余场,培训人数达800人。

实施“技能兴汉”行动,深化校校、校企产教融合,依托县职教中心,建成中式烹饪、电焊、家政服务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汉阴工作站,促进技能人才创业与企业需求双向奔赴,帮带3000人学技能,走技能致富之道,在汉阴大地上各尽其才、各美其美。

让汉阴成就人才,让人才成就汉阴。一年来,新组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平台12家,入围省市级科技重点产业攻关项目和一般项目50余项,使各类人才有更多发展机会、更大成长空间,在实践中收获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

下好服务棋构建留才“强磁场”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究竟体现在哪里?环境打动人才,服务温暖人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揽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爱惜人才,以精益求精的服务留住人才,把人才没想到的做到位、想到的做完美。汉阴,一直在努力。

抱团纾困,聚智兴企。在重点企业实施人才服务专班机制,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推动建立一个”原则,聚焦企业纳税高、社会诚信好、带农益农强的县内民营企业,确定投资2.05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电极糊及5000吨高性能特种石墨新材料企业试点,由组织部门牵头,组建由县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分管县级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人才服务专班,定期面对面倾听意见,实打实纾困解难。

涂川俊是湖南大学研究员/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工学博士,从事高性能炭石墨材料、先进电炭材料及其粘结剂的研发工作。通过柔性引才聘请他为汉阴县新材料产业链首席专家,县上从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中列支10万元在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同时还拨付5万元解决涂教授交通生活补助,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汉阴惜才爱才的最优礼遇。

树立服务企业理念,通过“政策上门讲、意见上门听、服务上门办”的方法,做优人才助企“最后一米”。安康太伦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伦军谈到:“随着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在资金投入上遇到困难,就在焦急万分的时候,县政府得知后,仅仅一顿早餐时间就解除了我的心头大患,县上帮我们争取到贷款,并拨付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为企业扩产铺平了道路”。

倾注爱才“真感情”,让人才生态“优”起来。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妥善解决住房就医、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关键小事”,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切实感受到了“汉阴温度”,推动人才“凤还巢”,构建形成了见贤思齐、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供稿:汉阴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