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榆林市榆阳区创新开展“三段式”培训,加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动力——

且看“头雁”塞上飞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24 09:41 作者:肖倩

张红春展示沙盖籽。

“栖心川上”的屋舍内景。

思耀国给羊喂草料。

“要想把产业发展壮大,就必须转变观念、依靠科技。我引进这些新品种羊,都是专家建议的。”10月19日,面对前来“取经”的村民,榆林市榆阳区耀国家庭农场负责人思耀国深有感触地说,“参加这次‘头雁’培训,我不仅学到了现代种养技术,还交了不少专家朋友。”

今年48岁的思耀国是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人。他打过工、做过买卖,有了积蓄后,回家乡创办了耀国家庭农场。他还成立了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周边群众搞社会化服务,被评为“陕西省首批职业农民领军人才”。2022年,思耀国参加榆阳区首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比以前更忙碌了,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已成为他的另一个追求。

“雁飞千里靠头雁,羊群走路靠头羊。”如今,在榆阳区乡村振兴舞台上,“头雁”正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

校地合作

“头雁”本领持续提升

10月17日上午,榆阳区芹河镇纪小滩村的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门前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洋姜的农用车不时驶来。

过磅付款,交易顺畅。看到菜农满意的笑容,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红春心里美滋滋的。“‘头雁’培训班的老师强调,发展产业要形成规模才能做大做强。‘头雁’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群众一起致富。”张红春说,“公司成立以来,业务量逐年增长,今年已收购沙盖20万公斤、甘蓝6.5万公斤、萝卜5万公斤、洋姜8万公斤,还准备再收购7万多公斤大白菜。目前,已带动周边500多户群众实现增收。”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榆阳区及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约,创新开展“三段式”培训,全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方阵”。

榆阳区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遴选出47名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确定为“头雁”项目培育对象。

为了让“头雁”培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榆阳区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经过实地调研,共同研究制定了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方案,将培育“头雁”列为全区人才培养重点工作。

榆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琦介绍,根据前几年培训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榆阳区“头雁”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头雁”学员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接受培训,明确使命和责任,“诊断”自己在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头雁”学员返岗实践、线上学习,在产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双导师”的指导下,从产业发展和带动能力两方面得到提升;第三阶段,“头雁”学员再回到学校接受线下培训,并完成答辩,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完善产业发展规划。

“‘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递进式培训,有效破解了学用脱节问题。”李琦说,“学员将培训所学所悟用于实践,‘双导师’团队跟踪指导服务,最终形成实践成果、产生实际效益,最大限度保证学员学有所用。”

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实践,榆阳区首批47名“头雁”学员完成全部培训项目。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

“参加‘头雁’培训,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方面,导师为我解决了很多难题。”张红春说,“我准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深度合作,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开发出更多的沙盖美食,带动更多人就业。”

据了解,榆阳区培育“头雁”项目效应逐步显现,“头雁”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首批47名参加培训的“头雁”按照产业发展带动计划,直接带动了1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多家初加工企业、2000多户农户共同发展,形成“头雁”振翅、“雁阵”齐飞的良好局面。

联农带农

“头雁”带领群众增收

“大哥,快起床了!邻村的几个朋友要来你的羊场学习养殖湖羊的技术。”10月19日天刚亮,思耀国就被朋友打来的电话叫醒。

“这是特克赛尔种公羊,那是东佛里生种公羊……”思耀国指着羊圈里活蹦乱跳的种羊,向前来“讨教”的养殖户介绍,“这都是近两年流行的新品种,我将它们买回来育种,就是想培育基因更好的羊。”

思耀国是当地有名的养羊能手,参加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首批培训班时,还被选为班长。参加完培训后,他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思耀国今年去宁夏考察时发现,当地不少群众养殖东佛里生羊。在导师的建议下,他引进了100只种羊。“由东佛里生羊和湖羊杂交的羊产肉量高、脂肪少。”思耀国说,“我打算把羊羔培育成功后,将其提供给周边农民,带动群众发展养殖。”

针对有些农户担心有养殖风险或无能力购买种羊的情况,思耀国推行“借羊还羊”模式帮助农民发展养羊产业,让农民养殖无风险,达到“借鸡下蛋”的效果。这一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更多农户加入湖羊养殖的行列。目前,周边村已有17家经营主体养羊,累计养殖规模1万只以上。

思耀国不仅养羊在当地小有名气,还是种田的“好把式”。自参加培训班后,他联农助农的意识更强了。去年,他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除了耕作自己流转的土地外,还为周边农户小地块耕、种、收提供托管服务。

“以前,自己打药可是件苦差事,整天在田里风吹日晒,效率还低。收土豆更麻烦,周边的农机手都不愿意来,嫌我这二三十亩地少,不划算。自从思路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我提供从耕种、除草、打药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后,我再也不用为种地发愁了。”补浪河乡那泥滩村村民贺春苗说。

为了当好产业发展带头人,思耀国不断推广粮食种植全程机械化服务,为5个乡镇1100多户农户提供“耕、种、管、收、销”一条龙服务,农业托管服务面积达3.5万亩。他还把自家的冷库免费提供给当地群众放置新鲜的农产品。

如今,在榆阳区,像思耀国这样的“头雁”越来越多。他们带领当地群众将优质的养殖品种、现代化的机械、先进的种植技术、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为榆阳区优化主导产业布局,构建玉米及饲草、马铃薯、林果、大漠蔬菜,羊子和肉牛,特色优势产业“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盘活资源

“头雁”带动共同富裕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榆阳区青云镇郑家川村的“栖心川上”民宿集群游客爆满。

“栖心川上”每个院落都保留了黄土地的民居特色:依山而建的陕北窑洞、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在这里,色香味俱全的陕北小吃、高亢豪放的陕北说书、诗情画意的陕北民歌,无不展现着陕北文化的魅力。

早在2021年,郑家川村就启动实施乡村民宿建设。该村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将村内废弃的旧窑洞以每孔400元至500元的价格流转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农户+经营户”的模式,按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

“我们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庭院经济,实现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说,“目前,村上已经打造出35个院落300余孔窑洞,新增就业岗位300多个,让村民在家门口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一直是郑志雄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区首批参加“头雁”培训的学员,郑志雄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参加‘头雁’培训,不光是学到了实用知识、开阔了眼界,还交到了一帮专家朋友。产业发展上有啥不懂的,一个电话过去,专家就给解答了。”郑志雄说,在专家的建议下,村上发展种植、文旅、物流产业的方向和思路更加明确了。依托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村内启动建设淘宝建材市场。淘宝建材市场预计2025年投用,届时,可新增6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益1000余万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已成为“头雁”的共识。合作入股、生产托管、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头雁”正在成为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的“火车头”。

“在2022年首次培育‘头雁’的基础上,榆阳区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今年起,每年将培育60名‘头雁’,5年内培育300名‘头雁’,带动全区1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李琦表示。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