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本科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院校”“我的自尊心被按在地上摩擦,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最近,一名即将从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求职者,因为第一学历连续被几家心仪的企业拒之门外。记者采访了解到,就业中因第一学历受挫的人不在少数。
早在2021年9月,教育部已经公开回复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如今老问题咋就又成了新矛盾?或许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买方”时代,给了用人单位广阔的人才筛选空间,“卡”学历似乎成了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筛选方式。但这种方式科学吗?其实并不然。
事实上,从普通学历迈上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身上,或许有更多优点和亮点。因为他们要拿到更高的学历,需要付出更多汗水与努力,这种日复一日的锤炼,弥足珍贵。比如南京的陈同学,从一名高考成绩仅180多分的专科生逆袭成双一流高校硕士生,期间当过程序员、干过保安、做过儿童兴趣班的助教。这样的经历,更有助于适应职场的千变万化,恰恰是“一步到位”的研究生所缺少的。
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不仅会破坏就业公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容易造成资源错配。更进一步说,以“第一学历”论英雄,不利于人才活力的充分释放,甚至会将就业压力向基础教育阶段传导,加剧高考竞争。
要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以及类似的学历歧视,需要多角度切入,多向发力,综合施策。比如,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完善,释放反对学历歧视的信号;由政府部门和一些知名大企业合作,开发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招聘模块,力求全面客观地评估应聘者的能力水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