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泉县聚焦人才振兴战略,走实“培育培训、人才下乡、服务保障”关键三步,盘活乡村人才振兴“棋局”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构建培育体系,让技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始终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融入乡村振兴进程中,整合县域内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人社部门主导、职业教育助力、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培育培训体系,聚焦“就业创业、农业生产、产品销售”三个环节,不断加大各类人才培育培训力度,为加快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一是技能培训促就业。按照“培训+就业+创业”的思路,依托县内外培训机构,围绕社会体育指导、家政母婴、特色小吃制作、养老护理等特色实用技能开展专题培训班17期、1558人次,实现群众自主创业312人、就业810人,年人均收入增长3200余元。深入开展农村女性群体技能培训,依托民间文化营销有限责任公司,“订单式”开展手工剪纸、刺绣、头发编绣等稀缺技术培训5期、114人次,吸纳就业76人,拓宽了农村妇女群体就业渠道。二是产业培训促增收。大力引进新理念、新技术,聘请省市专家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讲座3期、培训293人次,积极推行“微课堂”,通过手机视频诊断和指导生产160余次;先后培育致富带头人196名,让高素质农民成为发展产业、带头致富的领航者,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三是电商培训促销售。依托“原味甘泉”农特产品金字招牌,围绕抖音快手带货、电子商务零售批发等内容,组织“线上销售”培训,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先后举办电商线下培训班83场次、线上培训班10场次,培训2181人次,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翅膀。
促进人才下乡,让“专家”成为振兴乡村的“助力军”。始终将人才作为发展的最主要资源,针对乡村人才稀缺问题,统筹各行业领域资源,充实乡村振兴工作力量。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下乡。建立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县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牵头,人社、农业、财政及各乡镇(街道)参与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全县行政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委派6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全县63个行政村,带领“科技”下乡、进村,让“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推进农业技术专家下乡。聚焦本土人才资源,组建高素质农民服务团,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2人、“土专家”12人,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菜畜果生产技术、病虫鼠害防控、特色杂粮种植等方面,开展产业实用技术培训180场次,惠及群众9450人次,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帮助,让“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三是推进优质教育人才下乡。坚持均衡乡村与城镇原则,常态化推进高水平教师向乡村流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储备人才、积蓄能量。建立县级骨干教师定期“送教下乡”机制,让优质师资振兴乡村教育。
强化服务保障,让乡村成为干事创业的主阵地。乡村振兴的根在农村。坚持将人才政策等关键因素向乡村倾斜,使农村成为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一是政策帮扶保障创业。加大就业创业知识宣传和解读力度,通过集中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和利用政府网站、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资源,对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城乡各类劳动者进行上门宣传宣讲,营造全社会参与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政策知晓率。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县政府每年提供不低于2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并在发展产业、项目申报、家庭农场认定、扶持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涉农企业扩能改建等方面优先向高素质农民倾斜。二是支持企业保障就业。引导企业转变观念,鼓励企业创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低收入劳动群体就近就地就业。延安八千里豆业公司率先实行贫困户入股分红的企业扶贫模式,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延安劳山鸡业公司通过“互联网+”方式,给全县1696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青年鸡84800只,真正将土鸡蛋产业和精准帮扶紧密结合起来。甘泉洛河川食品有限公司优先聘用贫困户人员为企业职工,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目标。三是高素质农民认定保障发展。将高素质农民作为各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县共培育认定高、中、初级高素质农民979人,为农业产业高速发展汇聚了强大的力量。截至目前,全县高素质农民创办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园区3个,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1个,家庭农场36家。
(甘泉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