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澄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聚焦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紧扣“四区一县”建设目标,创新开展“人才领航 智汇澄城”行动,贯通完善“引、育、留、用”全链条,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为建设绿色活力富裕明朗新澄城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以“三化建设”,夯实人才发展基础
优化党管人才体系。编制出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暨“人才新政20条”。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县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专家人才意见建议,定期走访慰问优秀人才、召开行业领域人才工作会、倾心为人才排忧解难。出台《澄城县党务工作记载考评办法》《澄城县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考核管理服务办法(试行)》,对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实行节点化夯实、清单化落实、阶段化纪实,强化人才工作分析研判,保障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落实。
深化人才产业融合。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4310”平台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二三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把各方面的人才优势资源汇聚起来、发挥出来。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通过协议工资、入股分红等形式,将项目收益与专家人才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挂钩;县内人才主持开展的项目获得市级以上重大奖项,或获得省级以上优秀人才荣誉的,优先推荐参与省市人才项目,8名拔尖人才被推选为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强化人才发展保障。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优先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授信的方式,设立1000万元人才工作“资金池”,对拥有可产业化发明专利的人才,带技术(或专利、项目、资金等)来澄创新创业的人才,相关技术和产品能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引领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经评审认定后给予50-200万元的贴息贷款支持。
以“三个聚焦”,强化人才素能培育
聚焦人才素质提升。精准实施“创业引领、名师名医、沃土计划、精英工匠”人才素质提升项目,每2年择优评选一批“政治素质硬,本领技能优,作用发挥强”的专业人才,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着力提升乡村振兴人才质量与存量,累计培育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9人、高技能人才66人、教育医疗领军人才23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6人、农村实用人才14人。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在珠海干部学院举办“中国大唐·聚力赋能-助推澄城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全面提升干部人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能力。
聚焦头雁能力提升。深入实施“五强五优”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建百日提升行动,158个村级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抓实农村“头雁工程”、优秀人才“归巢工程”,持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化升级,严格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十个一”党建工作职责,通过集中观摩、连片评比、擂台比武、专题培训、全员轮训等方式,乡村振兴骨干队伍素能显著提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聚焦一线锻炼提升。实施年轻干部“墩苗培育”工程,强化“五个一线”淬炼,择优选派204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表现突出、责任感、事业心比较强的80、90后优秀干部人才,到工业倍增、争资引项、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吃劲岗位实践锻炼,选拔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综治维稳、争资引项等重点攻坚一线表现突出干部390人次,晋升职级175人次。创新搭建年轻干部“青春筑梦、实干担当”风采展示、党务尖兵知识竞赛、驻村干部“沃土绽芳华”短视频征集、“双强书记”擂台赛等多样化活动载体,激励引导广大干部人才勇担当、展风采、比实绩,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以“三大平台”,激活人才引用磁场
打造政产学研新平台。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按照“宏观人才指导—微观乡村振兴落地—国企结对帮扶—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的工作思路,创新打造人才助力乡村振兴“4310”合作平台,扎实开展“政产学研”各类人才对接项目及活动,与西北大学合作,在澄设立乡村振兴实践站,对接落实大唐集团200万元教育奖助学金,北京八中和中日友好医院与澄城中学、澄城县医院达成合作意向。今年以来,农业服务、医疗卫生、就业创业、文化惠民等10个科技成果转化团常态化开展中医保健、就业务工、技能培训等个性化、清单式服务200余次,转化科技成果10项,惠及群众15000余人。
构建本土人才孵化站。以“一个专家站凝聚一支人才队伍、一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业务尖兵、一批业务尖兵助推一域发展”思路,高标准建设市级、县级专家工作站,孵化带动本土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共创建绿色建材、润强樱桃、沃盈化肥、黑瓷产业创意4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县级专家工作站11个,涵盖新能源产业、传统工业、现代农业、教育医疗、商贸流通等各行业和领域,累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62人,帮带培养“土专家”“田秀才”300余人。
深耕特色产业人才链。聚焦乡村特色、绿色强县、文化传承等产业,加快推动“两链”融合发展,先后引进金隅新材、秦河善谷、万众钢构等绿色新兴产业。以好运古建为核心,打造以“能工巧匠”为支撑的工艺稀缺人才培训基地及产业孵化基地。以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为依托,引入3D打印院士专家团队,在非物质文化传承和“黑瓷”系列文创家居产品规模化生产方面持续创新,推动人才、文产融合发展。
以“三项服务”,涵养聚才引智生态
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挂牌成立10个镇(街道)人才驿站,发挥阵地堡垒作用,定期举办农业产业、法律政策、卫生健康等培训讲座,助推科技成果在基层一线转化应用。开通“6712380”人才服务热线,对高层次人才及本土优秀人才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倾心解决“生活需求、工作需求、思想需求”等“关键小事”。
厚植优才保障体系。高标准打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60套,简化高层次人才入住保障性住房流程,着力为人才落户澄城创造条件、打消顾虑、解决难题。发行“古徵精英卡”,为持卡人才提供挂牌商超、酒店、餐饮、影院、健身房、游泳馆等人才生活馆折扣优惠,医院就医享受绿色通道。
营造爱才社会环境。按照“韦智敏人才工作室”确定的“引才、引智、培训、交流”八字方针,规划打造全国首个县级人才公园。举办“西北大学乡村振兴智囊团调研暨专家人才古徵行”“百名人才话发展”等活动,“借外智,赋新能”,邀请专家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在各类媒体开设人才专栏,讲好“澄城人才故事”,让人才在政治上受尊重、事业上得支持、生活上得照顾,提升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供稿:澄城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