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构筑人才高地 赋能高质量发展

——西咸新区“三支队伍”建设侧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1-12-27 11:54 作者:刘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今年3月以来,西咸新区不断探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打造“科技经纪人”队伍、“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队伍,大力培养引进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把秦创原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对于西咸新区来讲,建设秦创原总窗口,重点就是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市场的对接通道,使‘产学研用政金’充分融合,进而带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西咸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牵线搭桥

让成果走下书架上货架

“我的科研项目市场需求情况如何?”“成果转化是否会影响到我的科研教学?”……12月15日,在位于西咸新区的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听到这样的问题,“科技经纪人”窗口工作人员详细地答疑解惑,让科研工作者吃下大胆进行成果转化的“定心丸”。

“科技经纪人”队伍是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媒介和催化剂。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精心打造了20余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对接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牵线搭桥促进高质量项目落地转化。

据介绍,秦创原“科技经纪人”队伍聚焦我省确定的23条重点产业链,围绕高端机床、氢能等重点产业领域,赴省内外高校院所、企业开展调研,形成30多份调研报告,同时开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整合,深度挖掘现有科技资源和对接企业需求。

截至目前,在“科技经纪人”队伍的推动下,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已对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4所高校及中电科39所等7家科研院所,梳理优质科研成果834项。其中,春种基金完成投资决策项目245个,承诺出资金额总计21720万元,完成公司设立172家、实现出资567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签约落地并注册企业115个,越来越多的优质科研成果在秦创原走上了成果转化之路。

畅通渠道

让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共赢

不久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黄廷林将原本计划在外省转化的科研成果最终落地秦创原。黄廷林团队在国内首次研发出了水源水库水质污染控制与改善的扬水曝气技术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系列关键技术与装备,市场前景广阔。

11月11日,省科技厅关于印发《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建设方案》,提出通过“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提升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能力。

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是指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人才(科学家)为核心,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工程师)协作为基础,探索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对固定合作模式和工作机制的科研(产业)创新团队。

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西咸新区积极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共聘方式组建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打通创新链“堵点”。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建立高端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学校实验室、工程中心为载体,培养一批工程化人才;通过依靠优势产业吸引科学家和依靠科技成果配置产业工程师两种方式,建立起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

目前,西咸新区以众多既是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基地”又是企业技术需求“攻关阵地”的创新平台为桥梁,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实现转化。

打造生态

建设活力迸发创新高地

为加速打造“新双创”队伍,西咸新区通过试点开设“理论+实践”课程体系,让具有成功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等成为“双创”导师,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研发载体,培育出一批符合产业需求、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打通了从科研人员到企业家、从企业家到科研人员的通道。

西咸新区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通过宣传动员和政策套餐,鼓励和吸引校友企业来西咸新区落户发展,支持大学生聚集在西咸新区创业就业,加速打造“新双创”队伍。在有成果、懂运营的人才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秦创原落地、孵化、成长。

截至11月底,西咸新区签约产业项目255个,投资额1964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20.53万户,总量达41.29万户;新增已落地科技型企业361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50家,是去年全年的1.6倍;238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是去年全年的1.8倍。

围绕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西咸新区创新方式育才、引才、用才,“三支队伍”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两链”融合上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全力将秦创原打造成为人才高度集聚、要素高度整合、活力高度迸发的创新高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