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南市立足农业产业特色明显的市情,坚持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相结合、建好管好农业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高端农业人才,形成“县县有专家站、产业有人才链”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了专家工作站辐射带动、科技引领、引擎核变三个作用。专家工作站已成为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依托优势,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辐射带动作用。为实现产业振兴全覆盖,渭南聚焦农业产业人才匮乏这一短板,紧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等发展步伐,及时建立工作站,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优势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工作理念,在综合分析全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柔性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科学院等专家教授,建立白水苹果、临渭葡萄、韩城花椒等市级专家工作站,广泛吸纳市内中高级职称农业科技人才,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依托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专家工作站,结合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建立大荔冬枣、富平柿子、潼关软籽石榴等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为农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大力培育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
多管齐下,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科技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培育、使用“三管齐下”,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振兴一线集聚。引进一批专家人才,依托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国家重点联系专家、国家红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高端人才400余名。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依托专家工作站实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举办培训班430余场次,培训各类乡土人才6万人次,不断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涉农专家工作站通过建设扶贫示范基地、现场教学示范、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引导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走上电视专栏,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农民群众快速掌握生产实用技术,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使农民群众自我发展后劲和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转化一批科研成果,涉农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搭建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有效平台,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涉农专家工作站先后攻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引进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并在当地实现成果产业化。82个市县专家工作站专家发现提炼科研课题260多项,引育培育苹果、葡萄、蔬菜等新品种达280多种,推广转化苹果测土配方施肥、设施蔬菜烟粉虱防治等农业技术250多项,使农业专家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
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工作站引擎核变作用。为发挥其核变效应,更要强化责任担当、加大专家工作站服务保障力度,让乡村振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强化责任担当,修订《渭南市专家工作站管理服务办法》,明确专家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的任务方式,制定工作站考核管理办法,提出专家站建设服务保障措施,形成专家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加大经费保障,把人才专项经费重点投向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鼓励支持全市各级设立专家工作站,对新设专家工作站给予经费保障,对于引进顶尖专家、国家和省级专家给予奖励,累计拨付454万元资金。强化鼓励激励,建立和完善激励基层人才政策,在拔尖人才评选、首席专家选拔、外出进修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在待遇、职称、选拔任用等方面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