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要求,有利于让更多有乡情、有知识、有能力、真作为的人才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绘就新时代中国乡村美丽画卷。
蓄足人才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面对一、二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乡村欲在“抢人大战”中胜出,必须打好“情感牌”。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拿出具有真心、真情的硬招实招,让人才感受到温度和情分。要适当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积极引导鼓励在外人才回归故土、回馈桑梓,将分散在外地的成功人士、大学毕业生招回来、用起来。对于在外的乡土人才,要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和在外乡土人才亲属关怀制度,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不断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沃土肥春草,历练出人才。引进人才不是终点,为各类人才编织可盼可期的锦绣前程才是关键。要着力建设一批乡村双创园区,打造一条覆盖低中高端梯次发展的产业链条,使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成为扎根田野的“永久牌”,实现人才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同频共振。要做好人才的职业规划引导,不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村实用人才”“院校人才+乡土人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模式,灵活运用课堂培训、专家讲座、远程教育和外出考察等方式,确保学有所需、学用所用。
只有树立实践实干实绩导向,才能把城里从事农业领域工作的专家人才“引”回来,把了解本地实际情况的乡土人才“用”起来,把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育”出来。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正确区分坚持原则和敢于突破的关系,正确认识“三农”工作与人才工作的关系,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着力构建导向鲜明、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田秀才”“土专家”脱颖而出,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真正让人才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