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突出科技人才评价的实效导向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0-12-23 10:12 作者:刘序明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对于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调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鲜明地提出了实效导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从绩效到实效,不仅仅是字眼的变化、位置的变化,更是一种理念的变化、导向的变化。也就是说,评价科技人才不仅要看创新能力、质量、贡献,还要看解决问题的实效,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

  坚持实效导向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但是,要看到,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发展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使得我们在“四个面向”的过程中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再比如,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等等。这些实际需要,都要求我们广大科技人才在“四个面向”的过程中,突出解决问题的实效导向,推动科技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突出实效的科技人才评价导向。

  坚持实效导向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需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活力迸发。人才评价体系就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创新导向。如何激发科技人才的活力,是一个涉及物质、精神和事业平台等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离不开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当前,一些地方仍然实施“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依然严重,导致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人才很难在评价体系中“对号入座”,创新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无论是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还是解决好一些“卡脖子”问题,无论是基础性研究,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注重实效的科技人才评价导向,需要我们不是光凭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得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的数量等来评价一个科技人才,而是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来看待。

  评价就是指挥棒,引领着科技人才的创新方向。如何树立好注重实效的人才评价导向?这需要我们多管齐下,从评价标准到手段,再到科研氛围,把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放到一个重要位置。

  评价标准注重实效。标准就如同一个指南针、方向盘,影响着科技人才的努力方向。实效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考察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要看科技人员是否深入实际,从工业、农业、国防、经济发展等实际需求当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提炼问题,集中攻关突破。同时,还应该考察其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防建设、科技进步等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只是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评价直接挂钩。这种简单直接挂钩,往往在实际中可能会出现有的人发表了不少论文,可实际效果却不明显的现象。因此,要建立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制度,让敢于冒风险、求真谛的探索创新有闪光发亮的地方,让“解决实际问题不如发一篇论文”的现象销声匿迹。

  评价方式注重实效。标准落地,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靠“如何评”来落地生根。实际上,我们在理论层面有不少评价方式和手段。但往往在实际中怕麻烦、怕得罪人,容易走偏,最终产生了一些评价僵化、固化的不合理现象。在不同的单位或者部门,科技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所采取的评价手段也应有所区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单位性质及人才的特性,实行差别化评价,鼓励科技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出贡献、追求卓越。同时,还应淡化行政色彩,注重学术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的综合运用,力求评价更科学合理。哪种实用有效就采用哪种方式,而不是搞一刀切。比如,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议为主;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以同行专家和用户评价为主。再比如,要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用人单位是人才评价的主体。取得实效的关键,就是要落实好用人单位科技人才评价主体责任,优化用人单位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推行以团队为基础的评价分类。

  营造重视实效的科研环境氛围。有什么样的科研环境,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科研成果。突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我们营造重视实效、不尚空谈的科研环境。对于一些学术造假、缺乏科研诚信的行为,保持“零容忍”的态势,在评价上做到一票否决。如果在科技创新上的造假、抄袭、空谈等也能得到好的评价、收获荣誉,势必伤害整个科技创新事业。同时,科技研究有周期,人才成长有规律,创新创造有风险。不同领域的实效可能表现不一样,对一些基础性研究,周期长的,如果一味要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就有可能会出现事倍功半、适得其反的现象。“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一些周期性长的基础性研究,需要我们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眼光。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就需要注重从不同领域的实际出发,放开视野、着眼长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