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才之窗 / 人才动态 / 正文

阎良区:突出区域特色走好差异化人才发展之路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0-07-29 08:45 作者:王恒

阎良区突出区域特色,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在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等方面从短板中找长项、变劣势为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阎良实际的差异化人才发展之路。

变区域劣势为人文优势,巧用桑梓之情借智引才。出台《关于做好乡贤回归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打乡情牌、强化亲情感召,引导在外人才参与家乡建设。一是建立三级乡贤人才库。挖掘一批专业领域有建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在外乡贤人才,建成村(社区)、街道、区级三级乡贤人才库,梳理在外企业家、知名人士等各类优秀乡贤349名。二是健全联络服务机制。23名区级领导联系服务26名重点乡贤,向广大乡贤发出了《致乡贤的一封信》倡议书。建立乡贤建议直通制度,通过微信群、邮箱等线上交流平台,常态收集、及时办理、定期反馈乡贤的意见建议。三是搭建平台发挥乡贤作用。成立村级乡贤会,聘请有专长的优秀乡贤担任乡村治理顾问,一批在外乡贤通过发挥其资源、技术、资金优势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今年以来乡贤为家乡捐款17万元,提出建议200余条,回乡领办企业30余家。

变增量劣势为存量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培育人才。坚持借智与培育并重,大力培养本地人才,激活人才存量。一是牵手高校建平台,专家常驻“家门口”。逐步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由高校及农业技术部门28名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开展咨询与指导服务,其中6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常驻阎良进行技术研究推广,先后示范推广新技术50余项、新品种40余个。二是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启动人才培养“新引擎”。用活现有农业、红色及实践教育资源,把学院建在乡村,将校区设在基地,把课堂开在田间,以专家教授为骨干、业务干部为支撑、农村能人和乡贤人才为主体组建师资队伍,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热点开设特色课程,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创业指导+实地观摩”的形式,每年培训3000人次以上。三是聚力培养开发,人才队伍加速“裂变”。组织开展“青年农民进高校”“专家教授进大棚”等活动,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今年共开展培训37场、培训1600余人次,培育职业农民200名。发挥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累积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115个,培育医疗学科带头人2名、新建重点学科2个,全区现有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实用人才3900余名。

变规模劣势为特色优势,支持产业发展成就人才。聚力优势产业发展,打造航空、特色农业等产业人才高地,形成产业聚才、人才兴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在用足航空优势中挖掘潜力。充分利用航空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做强以驰达飞机、嘉业航空为支撑的航空配套加工产业,以飞宇航空、格美金属等为代表的硬科技企业,着力打造航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航空产业链“一中心两园区”项目,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圈,为航空企业信息交流、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人才服务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产才融合中壮大特色农业。构建“培训+创业+项目”链条化支持模式,通过能人带领群众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目前全区建成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20个、市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社20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

变资金劣势为服务优势,优化发展环境栓心留才。突出政策和服务的精准化,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拴心留人的软优势。一是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编制发布《阎良区人才政策清单》,开展政策宣讲活动,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构筑“人才磁场”。二是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持续把人才公寓作为吸引优秀人才扎根阎良、奉献阎良的重要举措,建成人才公寓191套,企业中的高层次人次、常驻阎良专家教授及高水平选调生等一批符合条件的人才入住人才公寓。三是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对重点企业、引进的重大项目和高层次人才设立人才服务专员,跟进人才需求,提供政策咨询、意见收集和业务办理等服务。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为创业人才落实创业贷款54笔,发放贷款1700余万元。四是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将人才服务事项端口前移,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安排专人负责,推行人才认定、项目申报、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办理,让人才服务高效贴心。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