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毫无实践经验到成为技术骨干,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基地)专业的菅勇刚利用3年时间,在府谷京府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平台,包括他在内的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也逐渐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榆林市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启动“人才引领助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行动计划”,着力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的问题,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打破体制壁垒
打造人才“蓄水池”
11月26日,记者来到榆林实地走访多家民营企业,了解人才与企业怎样成功“牵手”以及成效如何。
受访的多名榆林当地民营企业家坦言,民营企业曾经在招才引智上存在着先天的短板。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还存有“铁饭碗”情结。不过,如今这样的短板正在逐渐消失。
为弥补这个先天的短板,榆林市在人才工作方面下足了功夫。近年来,榆林市实施“企业白领计划”,选聘125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500多家民营企业工作,连续3年给每人每年发放薪酬补贴。选聘的人才有20%进入核心管理层、50%得到职务晋升、50%取得专业技术职称。
像菅勇刚这样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就是得益于“企业白领计划”,该计划为个人和企业双赢找到了实现路径。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计划不仅依靠补贴吸引人才,长期形成的引才培育模式也更加坚定了人才留下的决心。
王浩滔2014年底进入陕西省定边县乳品实业有限公司工作,因工作业绩突出被公司委以重任。如今,3年的政府薪酬补贴发放期已过,但王浩滔依然选择留下,他说:“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发展平台,对于个人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陕西正大技师学院院长任忠宽表示:“企业提出用人申请,政府组织招聘考试,并为应聘大学生发放薪酬补贴,相当于财政出钱为企业和大学生提供一个相互深入了解的机会。经过3年的‘磨合期’,双方感觉合适则成功‘牵手’,不合适则好聚好散。”
转变政府职能
搭建人才“孵化地”
当前,民营经济产值和增加值约占榆林全市的“半壁江山”。“创新人才工作,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是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榆林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张启东说。为此,榆林市提出以人才引领助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这里的人才不仅包括高校毕业生,更离不开拥有超强科研能力的院士专家。
“针对榆林民营企业科研能力不强,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我们主动为民营企业‘筑巢引凤’牵线搭桥,引进知名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在民营企业建立分支机构,加快民营企业人才孵化基地建设;引导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并给每个工作站20万元的启动资金。”榆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筑巢引凤”的代表性成果,今年,两家榆林市首批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神木和绥德的两家民企落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榆林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治沙造林和生态修复中遇到的许多难题,陕西绥德臻梦镁合金材料有限公司则研发出1800毫米高精度宽幅镁合金板带材,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在这片毛乌素沙漠上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对于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科研、科普和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很强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于这样的成功“牵手”,长期致力于沙漠生态治理的榆林沙漠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应龙深有感触:“可以说,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标志着毛乌素沙漠生态治理必将登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推进沙区植被恢复和防治土壤退化,实现经济林果种植和沙产业科技科普的不断创新。”
据了解,目前,榆林市已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8个专家工作站。
加强党建引领
优化营商环境
以往,民营企业育才难是一个无法回避且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为此,榆林以“红色领航、绿色双强”为主题,精心培育非公企业品牌党建,以产业事业、青春创业、代际接班、榆商精神等“四个计划”为载体,将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纳入《榆林市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和爱国主义等主题培训。
同时,榆林市还通过开展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双向交流挂职,实现了党的组织工作全覆盖,其中,90%以上的非公党组织阵地达到了“六有”标准。
为破解民营企业留才难题,榆林市还针对民营企业人才的市场化特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抓手,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比如,在非公党建活动基地开设民企人才服务窗口,为民企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咨询提供一站式服务。”榆林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冯路介绍。
在榆林,千方百计为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成为当地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政策引导与支持之外,当地还大力培育发展榆林市非公经济发展研究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第三方民企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人才服务体系。
据榆林市非公经济发展研究会党委书记白海洋介绍,民营企业对于最新政策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为了弥补这一短板,该研究会不定期组织举办大讲堂等各类活动,为企业及时送去“政策春风”。
“人才兴则民营企业兴,人才强则民营企业强。探索更加多元有效的人才政策,让民营企业人才‘引得进、育得出、留得住、用得好’,我们就能更好地以改革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张启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