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进到培养,近几年,延安能源化工集团已经尝到了“第一资源”带来的甜头——在引进的中科院院士何满潮的指导下,新的煤炭开采技术得以在集团各项目中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创造效益每年超过1亿元。更为重要的是,依托在该集团挂牌成立的能源与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本土人才得以成长并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延安,尝到“第一资源”甜头的,远不止这一家。从企业到医院,从学校到机关,坚持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发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活力,成为延安市实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共识。
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求突破
4月15日,在延安市医疗集团总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间会议室内,医生们正通过电视屏幕观看学习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场高难度手术。视频中,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专家,以其精湛的技艺消除了患者的痛苦,也让观看学习的医生连连称赞。
对于本地医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机会和途径还有多种。该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周良辅,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院士每年定期来延安指导,并长期带领本地医生针对陕北常见病、疑难病开展技术攻关。
“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不只是引进院士和团队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使得我们医院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渠道已经形成。”作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周良辅的学生,延安市医疗集团总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郝文炯对此深有感触。
为了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上求突破,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延安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办法》《延安市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2018—2020)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设立了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以“圣地英才计划”为统领,重点实施高端领军、创新创业、急需紧缺、乡村振兴和高技能五大人才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该市还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结合起来,列出清单,主动走出去,上门请进来,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全国500强企业牵线搭桥,精准招才引智。目前,该市已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引进院士13名;招聘急需紧缺专业人才131名;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70余名,有效助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技术攻关和项目推进。
在培养本土人才上猛发力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对此,延安市在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也将工作重点聚焦于用好现有人才,把相当的精力放在盘活本地人才存量,调整人才结构、转变思想观念上,充分发挥本地的智力资源优势。
受益于当地“人人技能工程”的帮扶,吴起县90后小伙蔺福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果树栽培技术3年,后返乡创业,一人种了近千亩果园,还带动当地村民发展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你瞧,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现在全派上用场了!”4月14日,在距离吴起县城不远处的一片果园里,蔺福指着面前的樱桃大棚告诉记者,他身边许多人都是“人人技能工程”的受益者,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和出资帮扶下,这里的年轻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在延安市,培养用好蔺福这样的本地人才已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共识。“特别是抓好各类人才培养项目的落实,重点在农业、教育、卫生等岗位一线培养人才。”延安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在乡村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延安累计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1400多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00余场次,受训人员达5万多人次;组织200余位专家精准包扶1000余户贫困户,精准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已完成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和360学时的培训任务,去年选派6075人参加国培、省培项目。在医疗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组织基层优秀医护人员赴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地进行轮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5次,培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400多人次。
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在延安,用人单位与专家合作形式多样,有的专家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专家前来参与短期项目合作。
延安市政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共建集产业试验、示范、开发推广及品牌营销等7个试验站,为延安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追赶超越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市洛川苹果试验站,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峰旺等10余名专家,围绕苹果产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20余项,审定秦脆、秦蜜等6个新品种,牵头制定《延安·洛川苹果》16个技术规范,获得专利4项。
洛川县果业局副局长王忠诚坦言,近几年基层招揽人才的确存在很多困难,“招人容易留人难”,而通过校地合作引进专家团队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人才“为我所用”,也能为当地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我所用”的不仅是签订项目开展合作。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博士服务团成员已经成为延安市人才库的一支重要力量,至今,延安已接收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共10批11人次,接收我省博士服务团4批7人次。挂职在延安能源化工集团的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李刚不仅利用自身所长帮助挂职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更是为所属企业与挂职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了两家企业的合作。
此前,延安市委组织部部长杜金根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对海内外人才发出召唤,并承诺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和务实管用的举措,吸纳各类人才和资本向延安集聚,他表示,在打好人才这张牌上,延安不仅要持续精准引才荐才,用活用好本土人才,更要优化服务留住人才,助力延安经济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我当时就是想回国、想回延安,为延安‘眼科’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曾在澳大利亚学习的延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教授吴栋说,回来工作,许多人不理解,也问过我原因,我的回答是,回国、回延安不需要理由,不回国、不回延安才需要理由。